《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
时间: 2024-09-19 22:12:08意思解释
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
作者:张翥 〔元代〕
原文展示
危亭突兀戴鳌头,
俯视沧溟一勺浮。
龙伯衣冠藏下府,
梵王台殿起中流。
扶桑夜色三山日,
滟滪江声万里秋。
老我惜无吞海句,
但磨崖石记曾游。
白话文翻译
这座危亭高耸入云,像是顶着巨鳌的头;
俯瞰海洋,仿佛只是一勺水在漂浮。
龙伯的衣冠隐秘在他的府邸中,
梵王的殿宇屹立在水中。
扶桑山的夜色与三山的日出交相辉映,
滟滪江的水声传来万里之外的秋意。
我年老了,遗憾没有写出“吞海”的壮丽句子,
但我仍然铭记那块崖石,记得我曾经游览的经历。
注释
- 危亭:高耸的亭子。
- 突兀:高耸,突出。
- 鳌头:传说中的巨鳌的头,形容高耸的山或亭子。
- 沧溟:深邃的海洋。
- 龙伯:指龙伯,传说中的人物,常用作隐喻。
- 梵王:佛教中的神灵,通常代表高贵的境界。
-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象征东边的日出。
- 滟滪江:指江水波光粼粼的样子。
- 吞海:形容气魄壮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翥,元代诗人,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诗风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张翥游历金山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艺术创作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诗作。开篇即以“危亭突兀戴鳌头”引入,展示了亭子的巍峨与雄伟,给人一种置身于高处俯瞰大海的感觉。接下来的“俯视沧溟一勺浮”,通过对比手法,将广袤的海面与一勺水进行对比,展现出海洋的浩瀚与诗人内心的渺小。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谦卑,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的敬畏。
诗中“龙伯衣冠藏下府”与“梵王台殿起中流”的对仗,展示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龙伯的隐秘与梵王的显赫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接着的“扶桑夜色三山日”,将夜与日、山与水的变化结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人似乎在这一刻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遗憾与对过往的怀念,虽年老体衰,却仍然渴望创作出壮丽的诗句。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与自然、人生的深刻联系,充满了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危亭突兀戴鳌头:描绘亭子的高耸,给人一种直插云霄的感觉。
- 俯视沧溟一勺浮: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海洋的辽阔。
- 龙伯衣冠藏下府:象征隐逸生活与世外高人的生活态度。
- 梵王台殿起中流:描绘佛教文化的高尚,强调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 扶桑夜色三山日:结合昼夜景色的变化,展现自然的美。
- 滟滪江声万里秋:通过声音的描绘,传达空间的辽阔与秋的意境。
- 老我惜无吞海句:表达自己创作的遗憾与对壮阔诗句的渴望。
- 但磨崖石记曾游:对往昔游历的怀念,反映了诗人的人生经历。
修辞手法:
- 对比:用“沧溟一勺浮”与“危亭突兀”形成对比,突出自然的广阔。
- 对仗:如“龙伯衣冠藏下府”和“梵王台殿起中流”构成工整的对仗。
- 夸张:通过“吞海”表达诗人的壮志与遗憾。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创作的追求和遗憾,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危亭: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沧溟:代表大自然的广阔与深邃。
- 龙伯与梵王:象征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 扶桑、三山:象征美好与希望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危亭突兀”中的“突兀”意思是: A. 平坦
B. 高耸
C. 深邃 -
“俯视沧溟一勺浮”中“沧溟”指的是: A. 河流
B. 大海
C. 湖泊 -
诗人对创作的遗憾体现在: A. 想写壮丽句子
B. 觉得自己写得不好
C. 希望能再游一次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比较张翥的《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但张翥更注重人生哲理的反思,而李白则多了一份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诗词的背景、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