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自归空寂,前因记未真。
十年馀此晤,四海更何人。
絮袅烟中月,萍移水上春。
风吹灯夕梦,散入北邙尘。
白话文翻译:
自从回归到空寂的境地,往日的因缘难以真实回忆。
十年多以来的相识,如今在四海之内又有谁人相伴?
在轻烟袅袅的夜色中,月光如水,春光轻移在水面。
微风吹动着灯火,晚上的梦也随之散去,飘散入北邙的尘土中。
注释:
- 自归:自我归于,回到某种境界。
- 空寂:一种孤独和寂静的状态。
- 前因:过去的因缘。
- 十年馀:十年多的时间。
- 四海更何人:四海之内又有谁人与我相知?
- 絮袅:轻柔飘荡的样子。
- 萍移:浮萍随水漂流。
- 北邙:指的是北邙山,这里有隐喻逝去的生命和尘世的无常。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释大香,明代僧人,擅长诗词,以清新、淡雅的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多以自然、人生和哲理为主题,常有禅意。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经历变迁、感慨人生无常之时,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寂寞与思考。
诗歌鉴赏:
《会徐波》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古诗,表面上看似描绘了自然景象,实际上却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头便以“自归空寂”引出一种孤寂的情感,似乎在表达诗人对过往因缘的淡淡忧伤。接着,诗人回忆起与人相识的岁月,感叹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展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感。
诗中“絮袅烟中月,萍移水上春”的意象,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结合在一起。轻烟中的月亮,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而随水漂流的浮萍则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漂泊。最后一句“风吹灯夕梦,散入北邙尘”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生命的思考推向高潮,梦境的消散与北邙的尘土相结合,暗示了人最终归于尘土的宿命。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有对生命的感慨,也有对自然的赞美,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自归空寂:表达诗人回归孤独的内心状态。
- 前因记未真:对过去的回忆模糊不清,感叹难以捉摸。
- 十年馀此晤:十多年的相识,显得格外珍贵。
- 四海更何人:感慨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内心孤寂。
- 絮袅烟中月:描绘夜色中的月光,传达一种宁静的氛围。
- 萍移水上春:春天的水面上漂浮着浮萍,象征着生命的变化。
- 风吹灯夕梦:微风吹动灯火,暗示梦境的变化。
- 散入北邙尘:最终一切都归于尘土,象征生命的无常。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水,浮萍比作生命的漂泊。
- 拟人:灯光与梦境之间的互动,赋予了梦境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生的孤寂与无常,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 空寂:象征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往的思考。
- 月:代表希望和思念,夜中的月光给人以宁静。
- 萍:象征生命的漂泊与无常,反映了人的命运。
- 灯:象征梦想与希望,随着风的吹动而变幻。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年馀”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与谁相识的时间
- B. 诗人对生命的感慨
- C. 诗人的创作时间
- “絮袅烟中月”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清晨
- B. 夜晚
- C. 黄昏
- 诗中提到的“十年馀”指的是什么?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中同样通过月光表达思乡的情感,但侧重于亲情,而《会徐波》则更侧重于人生的无常和孤独。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