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馆燕酬南使徐陵诗》
时间: 2024-12-31 09:5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嵩山表京邑,钟岭对江津。
方域殊风壤,分野各星辰。
出境君图事,寻盟我恤邻。
有才称竹箭,无用忝丝纶。
列乐歌钟响,张旃玉帛陈。
皇华徒受命,延誉本无因。
韩宣将聘楚,申胥欲去秦。
方期饮河朔,翻属卧漳滨。
礼酒盈三献,宾筵盛八珍。
岁稔鸣铜雀,兵戢坐金人。
云来朝起盖,日落晚摧轮。
异国犹兄弟,相知无旧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嵩山和钟岭的景象,指出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的气候和星辰。诗人提到出境的君主策划事情,自己则关心邻国的安危。有才华的人被比作竹箭,而无用的人则被看作丝绸的纶巾。诗中提到盛大的宴会,乐声响起,华丽的帛旗被张开。皇家荣华只是被命运所左右,名声的延续并非由于自身的原因。提到韩宣向楚国求婚,申胥想要离开秦国。诗人期望在河边畅饮,却反而在漳水边卧着。礼酒丰盛,宴席上美味佳肴琳琅满目。丰收的年份里铜雀鸣叫,战事平息,坐拥财富。云彩在早晨遮住了阳光,日落时车轮沉沉。异国的朋友如同兄弟,彼此相知不分旧新。
注释:
- 嵩山:位于河南省,是中国的五岳之一。
- 京邑:指京城,古代通常指都城。
- 钟岭:指山脉,可能是指特定的山岭。
- 竹箭:象征有用的人才。
- 丝纶:象征无用的人。
- 韩宣、申胥:历史人物,分别为韩宣王和申胥,代表不同的历史背景。
- 河朔、漳滨:指代地理位置,可能暗示宴饮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裴让之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于南朝,受当时社会动荡影响,作品多描绘历史和人事。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朝时期,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外交关系,表达了对友谊与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写,表明了作者对国家关系的思考。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嵩山、钟岭、竹箭等,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历史场景。诗人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展示了各地的特点,反映出当时南北朝的分裂和文化差异。诗中对于宴会的描写则透出一种对和睦关系的期盼,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在结尾处,作者提出“异国犹兄弟”的观念,表达了国与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尽管历史上有着不同的渊源和背景。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为重要,反映了诗人对和平与团结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嵩山表京邑,钟岭对江津:描绘了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方域殊风壤,分野各星辰: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气候和星象,强调地域差异。
- 出境君图事,寻盟我恤邻:提到君王出国考察事务,自己则关注邻国的安危。
- 有才称竹箭,无用忝丝纶:有才华的人能成大事,而无用的人则无所作为。
- 列乐歌钟响,张旃玉帛陈:宴会的热闹场景,音乐响起,华丽的装饰。
- 皇华徒受命,延誉本无因:皇家荣耀只是命运使然,并非必然。
- 韩宣将聘楚,申胥欲去秦:历史人物的外交活动,体现了政治动荡。
- 方期饮河朔,翻属卧漳滨:对理想交流的向往,实际却是无奈的处境。
- 礼酒盈三献,宾筵盛八珍:描绘了宴席的丰盛与热闹。
- 岁稔鸣铜雀,兵戢坐金人:丰收之年,国家安定,象征着和平。
- 云来朝起盖,日落晚摧轮:自然现象的描写,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 异国犹兄弟,相知无旧新: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有才之人比作竹箭,无用之人比作丝纶。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关系的思考与对友谊的重视,体现出一种对和平与团结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嵩山:象征着雄伟与稳定。
- 竹箭:象征才华与力量。
- 丝纶:象征无用与虚华。
- 宴会:象征友谊与团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脉是哪个?
- A. 泰山
- B. 嵩山
- C. 华山
-
诗中提到的“竹箭”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有才华的人
- C. 无用的人
-
“异国犹兄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分离
- B. 友谊
- C. 争斗
答案:
- B. 嵩山
- B. 有才华的人
- B. 友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裴让之的《公馆燕酬南使徐陵诗》更侧重于国家关系与政治,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主题与情感上有明显的不同,却都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