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欧阳奇父偕弟卿赴省》

时间: 2025-01-19 21:37:03

中朝耆旧半沦亡,忧爱胡为畎亩忘。

我病不禁心痛折,天灾惟有涕流滂。

救时议论须知体,医国文章要识方。

期子声名相照映,好风天际雁成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欧阳奇父偕弟卿赴省
作者: 徐元杰 〔宋代〕

中朝耆旧半沦亡,
忧爱胡为畎亩忘。
我病不禁心痛折,
天灾惟有涕流滂。
救时议论须知体,
医国文章要识方。
期子声名相照映,
好风天际雁成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古老的朝廷官员已经半数沦亡,令人感到忧伤和惋惜,难以忘却这些亲人和朋友。我因病痛而无法忍受这种心痛,天灾来临时,只有泪水如雨般流淌。要想拯救国家,必须明白事情的本质;要想治国,文人必须懂得治国之道。希望我的孩子能在声名上相互辉映,像在良好的天气中,雁群齐飞般前行。

注释:

  • 中朝:指中国的王朝,尤其是指古代的朝廷。
  • 耆旧:年老的老臣。
  • 畎亩:指田地,田间的工作。
  • 我病不禁心痛折:我因病痛而无法忍受心中的痛苦。
  • 天灾:自然灾害。
  • 涕流滂:泪水流淌如雨。
  • 救时议论:拯救时局的议论。
  • 医国文章:治国的文章,指治国的理论和方法。
  • 期子声名相照映:希望我的孩子在名声上能够互相辉映。
  • 好风天际雁成行:比喻在良好的时机下,像雁群一样齐心协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元杰(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期。徐元杰的诗风多元,常常通过个人的感受反映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作品中表现出对国家和家族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作者感受到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古老价值观的崩溃。诗中表露出对故人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寄托了对儿子的期望。

诗歌鉴赏:

《赠欧阳奇父偕弟卿赴省》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诗人以浓厚的情感描绘了个人与国家、历史与未来的关系。首联通过“中朝耆旧半沦亡”开篇,直接表达了对已故老臣的惋惜,反映出社会动荡带来的不安与忧虑。接下来的“忧爱胡为畎亩忘”,则是对现世的迷茫,既有对传统价值的念念不忘,也有对未来的无奈。

中间几个句子,诗人转而抒发内心的痛苦,因病而心痛,感叹天灾频发,流下无尽的泪水。这里的“天灾”不仅是自然的灾难,更是对社会动荡的隐喻。接着,诗人提出“救时议论须知体”、“医国文章要识方”的观点,强调了明理和修身齐家的重要性,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最后,诗人寄托了对儿子的期望,希望他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有所成就,如同雁群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构思巧妙,既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中朝耆旧半沦亡:揭示了官场的衰退,老一辈的官员已大多去世。
  2. 忧爱胡为畎亩忘: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忧虑和对现实的困惑。
  3. 我病不禁心痛折:诗人因病痛而感到心痛,抒发了个人的苦恼。
  4. 天灾惟有涕流滂:自然灾害频繁,只有泪水流淌,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5. 救时议论须知体:指出救国必须明白事情的本质。
  6. 医国文章要识方:强调治国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
  7. 期子声名相照映:期望儿子在声名上能够相互辉映。
  8. 好风天际雁成行:比喻在良好的环境中,和谐共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好风天际雁成行”比作人们在良好环境中团结合作,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救时议论”与“医国文章”,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忧国忧民为主题,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耆旧:象征着传统与过去的价值。
  • 畎亩:代表着耕种、生活的基础,与安宁的生活状态相联系。
  • 涕流滂:象征着悲伤与无奈,表达对时局的无力感。
  • 雁成行:象征着团结与希望,寓意着未来的美好前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中朝耆旧”指的是: A. 新兴官员
    B. 年老的老臣
    C. 常青树
    D. 外国使者

  2. 诗人通过“涕流滂”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悲伤
    D. 安慰

  3. 诗的最后一句“好风天际雁成行”主要表达了: A. 对天候的描写
    B. 对儿子的期望
    C. 对雁群的观察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
  • 李白《庐山谣》:则倾向于表现个人的豪情与对自然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古诗十九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