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湖》
时间: 2025-01-17 10:23: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彭蠡大如何,滔滔众流注。
沆漭失地隅,晶荧混天路。
远屿半明灭,洪涛竞吞吐。
天吴与海若,纷错万灵寓。
风正当澄波,水碧敛暝雾。
一苇纵所如,万顷疾如骛。
缅予海中人,汪洋岁几度。
兹焉远于役,浮槎亦吾素。
虽嗟行路难,颇解临渊趣。
心赏对云霞,俗态怯鸥鹭。
徙倚百感集,停桡日云暮。
明发下大江,王程不可驻。
白话文翻译
彭蠡湖是多么壮阔,滔滔的湖水流向四面八方。
湖面迷蒙,失去了边际,星光闪烁,仿佛与天际相连。
远处的岛屿时隐时现,汹涌的波涛在不断吞吐。
天吴和海神交错,万物灵性在此聚集。
风正好,湖水澄清,碧波荡漾,雾气渐渐散去。
一根芦苇随心所欲,万顷湖面如同飞奔的骏马。
我想起那些在海中漂泊的人,岁月已过了多少个轮回。
如今我远离世俗的劳役,漂浮的木筏正是我常态。
虽然感叹行路艰难,但我却懂得了在渊边的乐趣。
心中欣赏着云霞的美景,世俗的态度让我对鸥鹭感到畏惧。
倚靠在船边,百感交集,停桨时已近黄昏。
明月升起,船向大江出发,前行的路途无法停驻。
注释
- 彭蠡:地名,指彭蠡湖,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 沆漭:形容湖面迷蒙的样子。
- 晶荧:形容星光闪烁或光亮的样子。
- 天吴与海若:天吴是传说中的水神,海若可能指海神,二者的交错象征自然力量。
- 浮槎:漂浮的木筏,象征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弘诲(约1570-1620年),明代诗人,字君观,号白石,江苏常熟人。他以诗词闻名,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彭蠡湖》创作于作者晚年,或许是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后,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的体现。诗中流露出对湖光山色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悟。
诗歌鉴赏
《彭蠡湖》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彭蠡大如何”引入,展现湖泊的壮阔和气势,紧接着描绘湖面迷蒙、波涛汹涌的景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远屿半明灭”与“洪涛竞吞吐”,突显了湖面波动的动态美。
在情感上,作者对漂泊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的向往交织在一起。虽然感叹“行路难”,但他也在“临渊趣”中找到了乐趣,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诗的结尾“王程不可驻”则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流逝,令人感慨万千。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自然之美,又蕴含人生哲理,充分展现了王弘诲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彭蠡大如何,滔滔众流注:开篇以问句引入,强调湖泊的宏伟与浩瀚。
- 沆漭失地隅,晶荧混天路:描绘湖面朦胧的景象,似乎与天空融为一体。
- 远屿半明灭,洪涛竞吞吐:远处的岛屿隐约可见,波涛汹涌涌动。
- 天吴与海若,纷错万灵寓:神话中的水神与海神交错,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灵性。
- 风正当澄波,水碧敛暝雾:风平浪静,湖水清澈,雾气散去。
- 一苇纵所如,万顷疾如骛:通过芦苇的自由漂荡,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 缅予海中人,汪洋岁几度:想起那些在海中漂泊的人,感叹时光的流逝。
- 兹焉远于役,浮槎亦吾素:远离世俗的劳役,漂浮的木筏成为常态。
- 虽嗟行路难,颇解临渊趣:虽然感叹路途艰难,但也从中领悟乐趣。
- 心赏对云霞,俗态怯鸥鹭:欣赏自然风光,对世俗的态度感到畏惧。
- 徙倚百感集,停桡日云暮:依靠在船边,百感交集,时间流逝。
- 明发下大江,王程不可驻:明月升起,船行大江,人生旅途无法停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顷疾如骛”,将湖水比作奔跑的骏马,形象生动。
- 拟人:如“洪涛竞吞吐”,赋予波涛以人的行为,增加生动性。
- 对仗:如“缅予海中人,汪洋岁几度”,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旅程的感慨。尽管生活中有诸多困难,诗人依然能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乐趣,彰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彭蠡湖:象征自然的壮美和无尽的魅力。
- 远屿:象征着梦想和追求,隐喻人生的目标。
- 洪涛:象征着人生的波折与挑战。
- 云霞:象征着美好的情感与心灵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水神是谁? A. 天公
B. 海若
C. 天吴
D. 以上皆是 -
填空题:诗中“心赏对云霞,俗态怯__”的下一句是什么?
-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对/错)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鸥鹭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与王弘诲的《彭蠡湖》相比,李白的《庐山谣》更强调山的雄伟与人心的豪情,而王弘诲则更多地展现水的灵动与人生的哲理。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自然态度和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