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腊》

时间: 2025-01-04 09:34:16

腊雪初销上古台,桑郊向日彩旗开。

山横南陌城中见,春逐东风海上来。

老去每惊新岁换,病多能使壮心摧。

自嗟空有东阳瘦,览物◇无八咏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腊雪初销上古台,
桑郊向日彩旗开。
山横南陌城中见,
春逐东风海上来。
老去每惊新岁换,
病多能使壮心摧。
自嗟空有东阳瘦,
览物无八咏才。

白话文翻译:

腊月的雪刚刚融化在古台上,桑树郊外在阳光下彩旗飘扬。
在南方的道路上,远远可以看到城市的景象,春天随着东风从海上而来。
每年老去都会让我惊讶岁月的更替,
身体多病常使我壮志难酬。
我自叹只有东阳那样瘦弱,
却无法吟诵出八首动人的诗篇。

注释:

  • 腊雪:腊月的雪。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
  • 古台:指古代的高台,可能是指某个历史遗址。
  • 桑郊:桑树生长的地方,表示乡村的自然环境。
  • 彩旗:用来庆祝或迎接春天的彩色旗帜。
  • 南陌:南方的道路,指乡间小路。
  • 东风:春天的象征,带来温暖和生机。
  • 老去:指年岁渐长,感叹时间的流逝。
  • 壮心:年轻时的志向和抱负。
  • 八咏:古代诗人常常用“八”来形容多首诗的创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词、诗、散文,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其作品多体现对社会的关怀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腊月,正值年末,作者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个人的无奈,正是对人生变化的感慨与思索。诗中表现了对春天的期盼,对老去的惋惜,以及对创作能力的自我否定。

诗歌鉴赏:

《残腊》这首诗,借助腊雪融化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蕴含着对新年的期待。通过“腊雪初销”、“春逐东风”等意象,诗人营造了一个从寒冬走向春天的图景,给人以希望。然而,诗中隐含的忧伤也随之而来,老去与疾病的困扰使得诗人无奈,感叹壮志难酬。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对自身能力的不满,表明尽管有心创作,却因身体的羸弱而失去才华的展现。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淡淡的忧伤与深切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腊雪初销上古台”:描述腊月的雪刚融化,创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
    • “桑郊向日彩旗开”:在阳光下,乡间的桑树旁彩旗飘扬,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生机。
    • “山横南陌城中见”:描绘山体在南方小路上显现出城市的轮廓,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春逐东风海上来”:春天随着东风的到来,从海上涌入,表达了春天的气息。
    • “老去每惊新岁换”:每当新年到来,诗人都会感到岁月的无情流逝。
    • “病多能使壮心摧”:身体的病痛使得自己的志向受到打击。
    • “自嗟空有东阳瘦”:自我感叹,虽然有东阳(春天)之名,但自己却瘦弱无力。
    • “览物无八咏才”:看尽世物,却感到自己没有创作的才华,落寞而无奈。
  • 修辞手法

    • 拟人:春天被赋予了“逐”的动作,传达出春天的活力。
    • 对仗:诗中多处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自身的渺小进行对比,突显出内心的矛盾。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惋惜,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创作能力的自我否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 腊雪:象征着岁末的寒冷与孤独,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 古台:代表历史与时间的沉淀,诗人借此反思自我。
  • 桑郊:乡村的自然风光,传达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彩旗: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希望。
  • 东风:春天的使者,带来生机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腊雪初销”的意思是: A. 腊月的雪融化
    B. 春天的雪
    C. 秋天的雪
    D. 冬天的雪

  2. “春逐东风海上来”中“春”指代的是: A. 春天的气候
    B. 春天的诗歌
    C. 春天的生机
    D. 春天的风

  3. 诗人对自身能力的感叹是通过哪一句表达的? A. 老去每惊新岁换
    B. 自嗟空有东阳瘦
    C. 病多能使壮心摧
    D. 览物无八咏才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自然与归隐生活的美好,表现了对现实的逃避与向往。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残腊》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前者体现出对人生无奈的感叹,后者则充满了豪放与奔放。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分别展示了对生命的不同态度。

参考资料:

  • 《欧阳修诗文集》
  • 《唐宋八大家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