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郑抚夷兄弟平茶山寇》

时间: 2025-01-14 13:02:50

应嫌兵食犯民秋,自裹乾糇系马头。

寇遁人还烟灶畔,饥童争拾异乡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应嫌兵食犯民秋,自裹乾糇系马头。
寇遁人还烟灶畔,饥童争拾异乡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中提到,军队的粮食征用使得百姓在秋季倍感困难,士兵不得不将干粮包裹起来系在马头上,以备路途之用。随着山贼的逃跑,百姓们又回到了烟火缭绕的家乡,但那些饥饿的孩子们却在争抢异乡的粮食。

注释:

  • 应嫌:应当是因为厌恶。这里指百姓因为战争而遭受困扰。
  • 兵食:军队的粮食。
  • 犯民:侵害百姓。
  • :指秋季,象征着丰收的季节,但此时却因战争而使人困苦。
  • 干糇:干粮,指储存的粮食。
  • 系马头:将干粮系在马的头上,形象地描绘了士兵行军时的景象。
  • 寇遁:山贼逃跑。
  • 烟灶畔:家乡的炊烟和灶台旁,暗示了乡土的温馨。
  • 饥童:饥饿的孩子。
  • 异乡麰:异乡的粮食,这里指外乡的食物。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的深刻描绘,反映了明代初期的战乱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士珽(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情感真挚,文风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出于对民生的关心,写下了此诗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乱中百姓的苦难,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诗的开头“应嫌兵食犯民秋”就直接点出战争对民众的影响,暗示着秋天本应是丰收的季节,但由于战争的侵扰,百姓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接下来的“自裹乾糇系马头”进一步描绘了士兵的窘迫,一方面是为生存而不得不携带干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士兵在战争中的无奈与困顿。

“寇遁人还烟灶畔”一句,生动地展现了战后百姓的艰辛,虽然贼人逃跑了,但人们却依然面临着重建家园的艰难。“饥童争拾异乡麰”则让人感受到那些饥饿的孩子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在异乡寻找粮食的惨痛画面,进一步深化了诗中对战乱导致人间疾苦的揭露。

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乱带来的无奈和苦痛的深切同情,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应嫌兵食犯民秋:战争带来的兵员粮食征用,侵害了百姓在丰收季节的生活。
  2. 自裹乾糇系马头:士兵为了生存,急忙将干粮系在马头上,展现出士兵的困境。
  3. 寇遁人还烟灶畔:山贼逃跑后,百姓回到家乡,家中依然有炊烟,残留一丝温馨。
  4. 饥童争拾异乡麰:饥饿的孩子们在异乡争抢粮食,体现出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自裹乾糇系马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士兵的艰辛。
  • 对仗:前后句的意境呼应,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战争对百姓的摧残与影响,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遭受苦难的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兵食:象征战争的侵扰。
  • 乾糇:象征生存的艰难。
  • 烟灶:代表家乡的温暖与希望。
  • 饥童:象征无辜受难者,表现出对弱者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应嫌兵食犯民秋”中“兵食”的意思是什么?

    • A. 农民的粮食
    • B. 军队的粮食
    • C. 商人的货物
    • D. 官府的财物
  2. 诗中提到的“饥童争拾异乡麰”表达了什么?

    • A. 孩子们的快乐
    • B. 孩子们的饥饿与无奈
    • C. 孩子们的玩耍
    • D. 孩子们的成长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表现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 《静夜思》 by 李白:通过个人的情感,反映了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吴士珽的《赠郑抚夷兄弟平茶山寇》更侧重于对普通百姓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具国家层面的忧思,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