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调蝶恋花/蝶恋花》

时间: 2025-01-01 12:14:27

溪上清明初过雨。

春色无多,叶底花如许。

轻暖时闻燕双语。

等闲飞入谁家去。

短墙东畔新朱户。

前日花前,把酒人何处。

仿佛桥边船上路。

绿杨风里黄昏鼓。

意思解释

转调蝶恋花/蝶恋花

作者: 沈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溪上清明初过雨。春色无多,叶底花如许。轻暖时闻燕双语。等闲飞入谁家去。
短墙东畔新朱户。前日花前,把酒人何处。仿佛桥边船上路。绿杨风里黄昏鼓。


白话文翻译:

在溪边,清明节刚过,雨水洗涤了春天的色彩。春色虽不多,树叶之下的花却依旧绽放。轻暖的时节,听到燕子的双声鸣叫,随意飞入了谁家呢?
短墙东边的新朱红房子,昨日在花前饮酒的人又在哪里呢?仿佛在桥边,船上行驶的路,黄昏的鼓声在绿杨的风中响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明: 指清明节,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日。
  • 轻暖: 形容温暖的春天气候。
  • 燕双语: 指两只燕子的鸣叫声。
  • 朱户: 红色的门,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 仿佛: 似乎,形容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典故解析: “桥边船上路”可以理解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蔚,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作品多反映生活中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春季,正值清明节,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沈蔚的《蝶恋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生活的闲适。开篇以“溪上清明初过雨”引入,清新自然的场景瞬间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仿佛能感受到春雨后的清新气息。接着,诗人通过“春色无多,叶底花如许”对春天的景象进行细致描绘,表达了春天虽然短暂,却依然绽放着生命的美丽。

在描写燕子的鸣叫时,诗人用“轻暖时闻燕双语”将温暖的季节和生动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活力。而后“短墙东畔新朱户”又引出一幅静谧的画面,朱红色的门和花前把酒的人,构成了一种温馨的生活场景。最后的“绿杨风里黄昏鼓”更是将诗歌推向高潮,黄昏的鼓声伴随着微风,增添了几分惬意与悠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整首词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既有春天的生机,又有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上清明初过雨”:描述春季清明节后,溪水清澈,春雨刚过,空气清新。
  • “春色无多,叶底花如许”:尽管春天的色彩逐渐减退,但树叶底下的花依然灿烂。
  • “轻暖时闻燕双语”:温暖的春日里,听到了两只燕子在鸣叫。
  • “等闲飞入谁家去”:燕子随意飞入了哪家人居住的地方。
  • “短墙东畔新朱户”:东边的短墙旁边是一扇新刷的朱红色门。
  • “前日花前,把酒人何处”:前几天,花前饮酒的人如今又在哪里呢?
  • “仿佛桥边船上路”:似乎在桥边,船只在行驶。
  • “绿杨风里黄昏鼓”:黄昏时分,伴随着绿杨树间的微风,远处传来了鼓声。

修辞手法:

  • 比喻: “春色无多”比喻春天的短暂。
  • 拟人: “燕双语”将燕子拟人化,增强了生动性。
  • 对仗: “短墙东畔新朱户”与“前日花前,把酒人何处”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敏锐感知,传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 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清新。
  • 燕子: 代表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朱户: 象征温馨的家与美好的生活。
  • 黄昏: 象征宁静与思索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明初过雨”中的“清明”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
    • B) 清明
    • C) 端午
    • D) 春分
  2. 诗中“短墙东畔新朱户”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A) 一扇旧门
    • B) 一扇新红门
    • C) 一个空房子
    • D) 一棵大树
  3. “轻暖时闻燕双语”中的“燕双语”指的是什么?
    • A) 两只燕子的鸣叫声
    • B) 两只燕子飞走
    • C) 燕子在筑巢
    • D) 燕子的食物

答案:

  1. B) 清明
  2. B) 一扇新红门
  3. A) 两只燕子的鸣叫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沈蔚的《蝶恋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主题上都有对春天的描写,但前者更侧重于生活的细腻观察,后者则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两者体现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基调,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