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在惠州窘于衣食以重九近有樽俎萧然之叹》

时间: 2025-01-01 13:45:18

谁云钟期死,伯牙遂忘琴。

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

究其出处间,岨峿缘直寻。

和诗固亡恙,端若一手斟。

我时诵其集,危坐常加钦。

缅怀两先生,千古同此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云钟期死,伯牙遂忘琴。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究其出处间,岨峿缘直寻。和诗固亡恙,端若一手斟。我时诵其集,危坐常加钦。缅怀两先生,千古同此心。

白话文翻译:

谁说钟子期死后,伯牙就忘记了弹琴?陶渊明从晋宋时期走出,苏轼成了他的知音。探究他们的出处,是因为他们直寻真理。和诗固然无恙,就像同一个人斟酌一样。我时常诵读他们的集子,端坐时常怀着敬意。缅怀这两位先生,千百年来我们的心是相同的。

注释:

  • 钟期:钟子期,古代传说中的知音,伯牙的好友。
  • 伯牙:古代著名的琴师,因钟子期死后不再弹琴。
  •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逸生活和田园诗著称。
  • 东坡: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 岨峿:险峻不平的样子,这里指追求真理的道路艰难。
  • 和诗:指与原诗相呼应的诗作。
  • 亡恙:无恙,平安无事。
  • 危坐:端坐,表示恭敬。
  • 钦:敬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宋代诗人,字昌父,号章泉,有《章泉集》。他的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表达了对陶渊明和苏轼的敬仰,以及对他们追求真理精神的共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重阳节临近时,赵蕃感叹自己生活窘迫,衣食不足,同时表达了对陶渊明和苏轼的怀念和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钟子期和伯牙、陶渊明和苏轼的典故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两对知音的敬仰之情。诗中“究其出处间,岨峿缘直寻”一句,体现了作者对陶渊明和苏轼追求真理的艰难道路的理解和认同。最后两句“缅怀两先生,千古同此心”,强调了作者与这两位先贤在精神上的共鸣,即使时代不同,但追求真理的心是永恒不变的。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先贤的敬仰和对真理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云钟期死,伯牙遂忘琴:引用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的典故,表达了对知音的珍视。
  2. 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将陶渊明和苏轼并列,认为苏轼是陶渊明的知音。
  3. 究其出处间,岨峿缘直寻:探究他们的出处,是因为他们直寻真理,道路艰难。
  4. 和诗固亡恙,端若一手斟:和诗平安无事,就像同一个人斟酌一样,表达了对先贤诗作的敬仰。
  5. 我时诵其集,危坐常加钦:我时常诵读他们的集子,端坐时常怀着敬意。
  6. 缅怀两先生,千古同此心:缅怀这两位先生,千百年来我们的心是相同的,表达了与先贤在精神上的共鸣。

修辞手法:

  • 引用典故:通过引用钟子期和伯牙、陶渊明和苏轼的典故,增强了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 对仗:诗中“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和“和诗固亡恙,端若一手斟”等句,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工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先贤的敬仰和对真理的追求。通过引用典故和表达与先贤在精神上的共鸣,强调了即使在不同的时代,追求真理的心是永恒不变的。

意象分析:

  • 钟期死,伯牙忘琴:表达了知音难寻的意象。
  • 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表达了先贤的精神传承和知音相惜的意象。
  • 岨峿缘直寻:表达了追求真理道路艰难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钟期”和“伯牙”是谁? A. 古代琴师和知音 B. 古代诗人和画家 C. 古代政治家和将军 D. 古代医生和药师

  2. 诗中提到的“渊明”和“东坡”是谁? A. 古代琴师和知音 B. 古代诗人和画家 C. 古代政治家和将军 D. 古代医生和药师

  3. 诗中“岨峿缘直寻”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追求真理的道路艰难 B. 追求财富的道路艰难 C. 追求权力的道路艰难 D. 追求名声的道路艰难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苏轼的《赤壁赋》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苏轼的《赤壁赋》在表达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上有所相似,但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陶渊明集》
  • 《苏轼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