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阳峡》

时间: 2025-01-19 18:55:17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

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

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
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
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白话文翻译:

我在越岑旁边划船,越溪的水面显得深邃而清澈。
水面显得阴暗,仿佛已经先感受到秋天的寒冷,而山峰在阳光下则显得格外晴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浓密的森林中五彩缤纷,山壁高耸入云,直逼千寻。
我惋惜这漫长的生命,谁能理解自然的用心良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行舟:划船。
  • 傍:靠近,旁边。
  • 窈窕:形容水流清澈深邃。
  • 先:早,预先。
  • 冷:寒冷。
  • 晴:晴朗。
  • 当:在。
  • 昼阴:白天的阴影。
  • 重林:茂密的森林。
  • 五色:多种颜色。
  • 耸:高耸。
  • 千寻:形容极高的样子。

典故解析:

  • “造化心”:指自然的造化,也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字仲明,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风景。

创作背景: 《浈阳峡》创作于张九龄任职期间,他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融入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慨。

诗歌鉴赏:

《浈阳峡》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感悟与思考。诗的前两句“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勾勒出一幅清幽的水乡图,诗人乘舟于越岑旁,溪水深邃,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接下来的“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则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水面阴暗似乎预示着秋天将至,寒冷的气息在悄然逼近,而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自然的多样性。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通过描绘五彩斑斓的森林与高耸的山壁,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最后一联“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则是对生命的感慨,诗人对漫长生命的惋惜,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对造化的敬畏与无奈。

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张九龄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和他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行舟傍越岑:我在越岑旁边划船,描绘出诗人游览的场景。
  2. 窈窕越溪深:形容溪水深邃清澈,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3. 水暗先秋冷:水面显得阴暗,预示着秋天的寒冷。
  4. 山晴当昼阴:山峰在阳光下显得明亮,与阴暗水面形成对比。
  5. 重林间五色:浓密的森林中五彩斑斓。
  6. 对壁耸千寻:高耸的山壁直逼千寻,展现自然的壮丽。
  7. 惜此生遐远:对漫长生命的惋惜。
  8. 谁知造化心:感叹自然的奥秘,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阴暗与秋冷联系,形象生动。
  • 对仗:如“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意象:多彩的森林与高耸的山壁构成丰富的自然意象,增强诗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惋惜和对自然造化的深刻敬畏,传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越岑:象征高远,代表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
  2. 越溪:象征清澈与深邃,体现了生命的深刻。
  3. 重林:象征生命的繁茂与多彩。
  4. :象征坚固与高耸,体现自然的伟大与不可攀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暗先秋冷”是指什么? A. 水面阴暗
    B. 秋天的寒冷
    C. 两者皆是

  2. 诗中的“重林”指代什么? A. 树木茂密的森林
    B. 高耸的山壁
    C. 深邃的溪水

  3. 最后一联“惜此生遐远”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A. 对生命的惋惜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时间的无奈

答案:

  1. C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张九龄的《浈阳峡》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张九龄更侧重于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感慨,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