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院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7 09:3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学院二首 其二
作者: 李鼗 〔宋代〕
江横水如带,枫落山为屏。
高深自天险,豪迈由地灵。
行个古道中,下马坐邮亭。
鹤栖必仙家,凤仪岂尧庭。
神仙事恍惚,谁实观超升。
孙氏一时杰,父兄俱有声。
将军垂紫髯,阿瞒眼亦青。
周郎往视师,不数李与程。
缅怀前哲人,耿耿在心扃。
托宿就萧寺,梦还神更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水如带的景象,枫叶飘落,山峦如同屏障。险峻的高山自古以来就是天险,而豪迈的气概则来自于这片土地的灵气。在古老的道路上行走,停下来坐在邮亭休息。鹤栖息的地方必定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而凤的仪态又岂是尧帝庭上的普通存在。神仙的事情模糊不清,谁能真正目睹超脱的境界呢?孙氏家族在那个时代杰出,父兄皆有声望。将军留着紫色的胡须,而曹操的眼神也十分深邃。周郎前去查看老师,不会只提到李和程两人。我怀念前代的哲人,心中常常铭记。托宿于萧寺,梦中神灵更为清晰。
注释
- 江横水如带:江水横流,像条带子一样。
- 枫落山为屏:枫叶飘落,山峦如屏风。
- 高深自天险:险峻的地方自然是天险。
- 豪迈由地灵:豪放的气质来自于这片土地的灵气。
- 鹤栖必仙家:鹤栖息的地方必定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 凤仪岂尧庭:凤的仪态岂是尧帝的庭馆所能比拟的。
- 孙氏一时杰:孙氏家族在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 将军垂紫髯:指将军留着紫色胡须,象征威武。
- 阿瞒眼亦青:提到曹操的深邃眼神。
- 周郎往视师:周瑜前去拜访老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鼗,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李鼗游历江南时,受到自然山水和历史人物的启发,表达了对古代哲学家和英雄人物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江水和枫树作为开篇,展现了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传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怀念。诗中提到的鹤和凤,象征着高洁与尊贵,暗示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孙氏家族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诗人强调了英才辈出的时代背景,反映出社会的风气和人们对英雄的追慕之情。最后,诗人提到托宿于萧寺的梦境,暗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与思索,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然。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横水如带:描绘江水横流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枫落山为屏:形容枫叶的飘落和山的雄伟,展现自然的变化。
- 高深自天险:强调地势的险峻,展示山的高深。
- 豪迈由地灵:表现出豪放的气质与土地的灵气密切相关。
- 行个古道中:描写行走在古老的道路上,充满历史感。
- 下马坐邮亭:休息片刻,享受宁静的时光。
- 鹤栖必仙家:表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 凤仪岂尧庭:表明凤的尊贵,暗示理想的境界。
- 神仙事恍惚:神仙的事物模糊不清。
- 谁实观超升:质疑谁能真正目睹超脱的境界。
- 孙氏一时杰:提到孙氏家族的杰出人物。
- 父兄俱有声:父亲和兄弟们都名声显赫。
- 将军垂紫髯:将军形象的描绘,象征力量与威严。
- 阿瞒眼亦青:曹操的深邃眼神,代表智谋。
- 周郎往视师:周瑜拜访老师的情景,表现对师道的尊重。
- 不数李与程:李白和程颢也在其中,表明历史的深远。
- 缅怀前哲人:怀念过去的哲人,激发思考。
- 耿耿在心扃:内心深处的铭记与缅怀。
- 托宿就萧寺:选择在萧寺寄宿,寻求内心的平静。
- 梦还神更清:梦中感悟,内心更加清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横水如带”,用带子比喻江水的流动。
- 对仗:如“枫落山为屏,高深自天险”,上下句结构相似,增强韵律感。
- 拟人:如“鹤栖必仙家”,赋予鹤以人性,增强意象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怀,诗人通过对江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出对人杰地灵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源远流长,承载历史和文化。
- 枫叶:象征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鹤与凤:高洁与卓越的象征,体现理想境界。
- 古道:代表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 萧寺:宁静的地方,象征内心的安宁与清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横水如带”是用来描绘什么? A. 山的雄伟
B. 江水的流动
C. 鹤的栖息 -
诗中提到的“鹤栖必仙家”意在表达什么? A. 对仙人生活的向往
B. 对鹤的喜爱
C. 对山水的描写 -
“将军垂紫髯”中的“紫髯”象征什么? A. 年轻
B. 威严与力量
C. 贫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勃):描绘山水之美,情感深邃。
- 《登高》(杜甫):表达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李白)与《三学院二首 其二》:两者都描绘自然景观,李白的诗更侧重于瞬间的感受,而李鼗的诗则更注重历史与哲人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