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时间: 2025-01-17 08:18:5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月怀远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白话文翻译:

月亮从海面升起,此刻我们同在天涯。
情人对漫长的夜晚感到怨恨,整夜都在思念。
熄灭蜡烛怜惜这满室的光辉,披上衣服感受到露水的滋润。
无法将这满手的月光赠送,还不如回去梦中相会。

注释:

字词注释:

  • :升起。
  • 明月:明亮的月亮。
  • 天涯:遥远的地方,指距离极远的地方。
  • :怨恨、责怪。
  • 竟夕:整夜,指整晚。
  • 灭烛:熄灭蜡烛。
  • 盈手:满手,指手中满是。
  • :赠送、赐予。
  • 佳期:美好的相会日子。

典故解析: 此诗虽不直接引用典故,但其主题与古人对月亮的情感寄托、思乡、思念的情绪密切相关。唐代诗人常以月为媒介,表达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景山,唐代著名政治家与诗人,曾任宰相。他的诗歌风格优雅,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兼具哲理性和音乐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九龄担任官职期间,可能是在某个思念亲人或故友的夜晚,他通过月亮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重。

诗歌鉴赏:

《望月怀远》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明月升起的景象,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开篇的“海上生明月”便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开阔、清新的气息,月亮的升起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接下来的“天涯共此时”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尽管身处天涯,但同一轮明月照耀着彼此,仿佛拉近了距离。

诗中的“情人怨遥夜”传达出思念的苦楚,诗人以“怨”字传达了对漫长夜晚的无奈与愤懑。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常见,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和对思念的渴求。接下来的“灭烛怜光满”则是一种对现状的珍惜,尽管思念让人心痛,但满室的光辉却是美好的存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无法将这满手的月光赠与他人,宁愿在梦中与所思之人重聚,这种情感既有遗憾也有温暖,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细腻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亮从海面升起,尽管我们身处远方,却在同一时刻共享这份宁静。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远方的恋人对漫长的夜晚感到无奈与怨恨,整夜都在思念之中无法自拔。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熄灭蜡烛,怜惜满屋的光辉,披上衣服感受露水的滋润,暗示了孤独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无法将这满手的月光献给他人,还不如回到梦中与所思之人重聚,暗示着对梦境美好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情感的寄托。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情感的表达使得月亮和光辉似乎具有了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反映了人们在孤独中的情感寄托,尤其在夜晚,月亮成为思念的象征,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思念与团圆。
  • :广阔,象征着距离与隔阂。
  • 烛光:象征着温暖与希望,尽管短暂。
  • 露水:象征着清新和孤独的滋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明月”是从哪里升起的?

    • A. 山上
    • B. 海上
    • C. 天上
    • D. 地上
  2. “情人怨遥夜”中的“怨”是什么意思?

    • A. 怒恨
    • B. 想念
    • C. 感激
    • D. 失落
  3. 诗中“披衣觉露滋”的意思是?

    • A. 感到寒冷
    • B. 感受到露水的滋润
    • C. 感到快乐
    • D. 感到疲倦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夜泊牛津》白居易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望月怀远》均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情感。李白的诗中使用了简单直接的语言,情感更加浓烈;而张九龄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名家解析》
  3.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