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杨克俭池馆
经旬因雨不重来,
门有蛛丝径有苔。
再向白莲亭上望,
不知花木为谁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雨后久未造访的池馆中,看到门口的蛛丝和小径上的苔藓,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再向白莲亭上眺望时,不禁思索,这些花木究竟是为了谁而盛开。
注释:
- 经旬:经过十天。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 因雨:因为下雨的缘故。
- 不重来:没有再次光临。
- 蛛丝:蜘蛛的丝,象征着时间的久远和无人问津。
- 径:小路。
- 苔:苔藓,常生长在潮湿的地方,象征着岁月的沧桑。
- 白莲亭:亭子的名字,白莲象征纯洁与美好。
- 花木:花草树木。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反映出一种悠闲而又感伤的情绪,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昌龄,唐代诗人,风格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雨后的池馆,可能是诗人借此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展现出深刻的情感。诗人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思考的氛围。开篇的“经旬因雨不重来”便带出了一种时光的无情,表现出诗人因雨久未到来的失落感。接下来的“门有蛛丝径有苔”,则通过细节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无人问津的景象,蛛丝和苔藓象征着岁月的积累与荒废,令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自然的沉寂。
最后两句“再向白莲亭上望,不知花木为谁开”,令诗歌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诗人向白莲亭望去,心中不禁生出疑问:这些美丽的花木究竟是为谁而盛开?这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表达出一种孤独的哲思。整首诗在清新的自然描写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经旬因雨不重来”:经过十天的雨水,已久未光临此地。
- “门有蛛丝径有苔”:门口挂着蛛丝,路旁长满了苔藓,暗示无人打扰。
- “再向白莲亭上望”:再次向亭子望去,眼前的景象引发思考。
- “不知花木为谁开”:无奈于花木的盛开,不知是为了谁的欣赏。
-
修辞手法:
- 拟人:花木被赋予了情感,似乎在等待着某个人的到来。
- 对仗:如“门有蛛丝,径有苔”,形成对称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孤独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 蛛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被遗忘的感觉。
- 苔藓:代表着岁月的积淀和自然的沉寂。
- 白莲:象征纯洁和美好,暗示着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何昌龄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亭子名称是什么?
- A. 竹林亭
- B. 白莲亭
- C. 桂花亭
- D. 梅花亭
答案:
- C. 何昌龄
- B. 白莲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何昌龄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孤独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描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