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8:04:43

岁岁吹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

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

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岁吹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
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
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

白话文翻译:

每年都在江边的城中吹箫,西园的桃花枝承载着我无尽的浮生。
马是因为熟悉路途而感到疲惫,蝉虽已吞声却依旧有声音。
长剑依附于人,游玩未曾停止,短衣猎虎的气概却难以平息。
我极其怜惜在酒中倾听歌声的夜晚,宛如中年之后的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种古代乐器,音色清幽。
  • 桃梗:桃树的嫩枝,象征美好。
  • 浮生:指短暂而无常的生活。
  • 长铗:长剑,象征英勇。
  • 短衣:轻便的衣服,象征朴素或隐匿身份。
  • 剧怜:非常怜惜。
  • 绝似:形容非常相似。

典故解析:

  • 江上城:可能指代江南水乡,描绘自然和人文的结合。
  • 马因识路:暗示习惯于某种生活,但也反映出一种疲惫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景仁(1682—1759),字子文,号竹溪,清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个人的生活感受与自然景色结合,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景仁的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尤其是对时间流逝和个人经历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杂感四首 其二》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表达,勾勒出诗人面对浮生的思考与感慨。开篇以“岁岁吹箫江上城”引人入胜,营造出一种江南水乡的悠闲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揭示了内心的疲惫与无奈。尤其是“马因识路真疲路”,不仅描绘了马的疲惫,也象征着人在生活的奔波中感到的倦怠感。

“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长剑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短衣则是对现实的妥协,体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无奈交织。

最后两句“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当下生活的珍惜,酒与歌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思索,似乎在诉说中年后对生命的感悟与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岁吹箫江上城:每年在江边的城中吹箫,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常态。
  • 西园桃梗托浮生:桃花的美好与短暂的生命形成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 马因识路真疲路:马因熟悉路途而感到疲惫,隐喻人们在重复的生活中感到的倦怠。
  • 蝉到吞声尚有声:蝉的鸣叫虽已停止,但依旧能感受到其存在,象征着过去的回忆。
  • 长铗依人游未已:长剑随身而游,暗示对理想的追求未曾停止。
  • 短衣射虎气难平:短衣猎虎,体现出对生活的勇气与理想的追求。
  • 剧怜对酒听歌夜:在酒中听歌,感慨人生的孤独与深情。
  • 绝似中年以后情:中年后的人生感悟与对生活的珍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铗”与“短衣”,表现出对比与冲突。
  • 比喻:把生活的疲惫与马的倦怠相提并论,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蝉的声响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个人的生活感受为中心,探讨了时间的流逝、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宁静与悠远的生活。
  • 桃梗:代表青春与美好,富有生机。
  • :象征生活的奔波与疲惫。
  • :象征时光的流逝与回忆。
  • 长铗与短衣:分别象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箫”是什么乐器?
    A. 笛
    B. 笙
    C. 箫
    D. 唢呐

  2. “西园桃梗”意象中,桃花象征着什么?
    A. 年龄
    B. 美好与短暂
    C. 努力
    D. 忧伤

  3. 诗中“长铗”与“短衣”分别象征什么?
    A. 理想与现实
    B. 过去与未来
    C. 生活与死亡
    D. 喜欢与厌恶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珍惜。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展现了对亲情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黄景仁的《杂感四首》与李白的《古朗月行》:两者都在描绘生活中的感悟,但黄更注重内心的情感流露,而李白则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壮阔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黄景仁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