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堂开炉夜坐》
时间: 2025-01-07 23:40: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山堂开炉夜坐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困眠醒坐一龛多,
竹洞无关断客过。
贪向炉中煨榾柮,
懒从掌上看庵摩。
闲无杂念惟诗在,
老不甘心奈镜何。
八万四千安乐法,
元无秘密可伽陀。
白话文翻译:
我困倦地醒来,坐在小桌旁,
周围的竹洞没有人打扰我。
我贪恋着炉火中的炭火,
懒得用手掌去抚摸我的庵堂。
此时我心中无杂念,唯有诗歌在;
老了却不甘心,面对镜子时心中感叹。
八万四千种安乐的法门,
原本没有秘密可求。
注释:
- 困眠:困倦,想睡觉。
- 一龛多:指一个小桌子,表示其简陋。
- 竹洞:指竹林所形成的洞穴,象征静谧的环境。
- 榾柮:指木柴,文中用来比喻炉火。
- 庵摩:指庵堂的墙面,表示一种懒散的态度。
- 八万四千安乐法:佛教术语,指佛教中有八万四千种方法可以达到解脱。
- 元无秘密可伽陀:表示内心的真理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什么秘密可探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仲淹,号梅溪,浙江人,北宋时期著名诗人和词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题材多涉及山水、田园生活,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北山堂,表达了诗人在夜间独坐炉边的闲适心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时代背景上,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南宋时期,内心对安宁与真理的渴望在此诗中得到体现。
诗歌鉴赏:
《北山堂开炉夜坐》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在夜晚独坐于书房,周围的环境宁静而幽深,使得他能在思维与情感中自由徜徉。首句“困眠醒坐一龛多”,呈现出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给人以惆怅与思索的感觉。接下来的“竹洞无关断客过”,则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诗人在这里可以远离尘嚣,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诗中“贪向炉中煨榾柮”,展现了他对温暖的渴望,也隐喻着对生活的寻求与热爱。而“懒从掌上看庵摩”则表达了一种懒散的状态,似乎在说他对世事的淡然态度。接下来,诗人将诗歌与杂念对比,显露出他追求诗意生活的执着。
最后两句“八万四千安乐法,元无秘密可伽陀”,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也传达了他对真理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困眠醒坐一龛多:描述了诗人半梦半醒的状态,显示出他对当前环境的感受。
- 竹洞无关断客过:强调了环境的宁静,暗示诗人可以独自思考。
- 贪向炉中煨榾柮:表现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 懒从掌上看庵摩:表达了一种懒散的心态,表现了对世俗事务的超然。
- 闲无杂念惟诗在:显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歌是他唯一的寄托。
- 老不甘心奈镜何:感叹年老而不甘心,体现出对时间的无奈与思索。
- 八万四千安乐法:引用佛教典籍,反映出诗人对解脱之道的追求。
- 元无秘密可伽陀:说明内心的真理是显而易见的,似乎在追求智慧的路上,诗人发现了简单的道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炉火比作生活的温暖,暗示对生活的向往。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竹洞、炉火等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独坐与思考,传达出他对生活的感悟、对自我内心的探索,以及对佛教智慧的理解。诗人的淡然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洞:象征静谧、隐逸的环境,代表一种心灵的栖息地。
- 炉火:象征温暖和生活的希望,表达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 诗:作为精神寄托,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个环境中写下这首诗?
- A. 竹林
- B. 庙宇
- C. 北山堂
- D. 河边
-
诗中提到的“八万四千安乐法”属于哪个宗教?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伊斯兰教
-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 A. 忧虑
- B. 满足
- C. 淡然
- D. 急躁
答案:
- C. 北山堂
- B. 佛教
- C. 淡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夜晚的思考。
- 《山中问答》(王维):反映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探讨。
诗词对比:
- 《北山堂开炉夜坐》与《静夜思》:两者都在夜晚的静谧中思索,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前者更偏向哲理,后者则带有浓厚的乡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