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

时间: 2025-01-04 09:03:45

倦寝数残更,孤灯暗又明。

竹梢馀雨重,时复拂帘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后
倦寝数残更,孤灯暗又明。
竹梢馀雨重,时复拂帘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夜晚的宁静与孤独。诗人半夜被雨声惊醒,独自一人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窗外的雨水滴落在竹子上,时而轻拂窗帘,打破了夜的静谧。

注释:

  • 倦寝:疲倦地睡觉,指夜深人静时。
  • 数残更:已过了几更,表明时间的推移,通常指夜间的时间。
  • 孤灯:孤单的灯,象征孤独。
  • 暗又明:形容灯光微弱,忽明忽暗。
  • 竹梢:竹子的顶端,表示竹子上残留的雨水。
  • 馀雨重:残留的雨水沉重,暗示雨后还留有水分。
  • 拂帘惊:轻轻拂动窗帘,令人惊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元稹的诗歌以情感细腻、语言清新著称,常描绘生活的琐事与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

《雨后》创作于元稹的晚年,正值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熟期。此时的元稹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情感上更趋于沉稳与内敛。

诗歌鉴赏:

《雨后》是一首极富情感的诗作,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雨后宁静的夜晚与内心的孤独。开篇“倦寝数残更”,诗人自述在夜深人静时的疲惫与无奈,创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孤灯的微弱光亮不仅照亮了周围,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接下来的“竹梢馀雨重”,描绘了雨后竹叶上的水珠,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柔情。雨水的重压,象征着诗人心中的重负,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而“时复拂帘惊”更是将这种孤寂与惊醒结合,表现出诗人在静谧中对生活细腻的感受,令人心生共鸣。整首诗虽短,却在细腻的意象中勾勒出了一幅雨后夜景的画面,既有自然的美,也有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倦寝数残更:表达了诗人夜间因疲惫而睡不安稳,已过了几更。
  2. 孤灯暗又明:形容在黑暗中,孤独的灯光时亮时灭,增添了孤独感。
  3. 竹梢馀雨重:竹尖上残留的雨水,让人感受到雨后的清新与沉重。
  4. 时复拂帘惊:窗帘偶尔被风拂动,打破了静谧,诗人因此惊醒,表现出一种心境的动荡。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雨水的重压与竹梢的意象结合,暗示了情感的沉重。
  • 对仗:如“暗又明”,通过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情感的张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雨后夜景的描写,传达出孤独与思考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灯:象征孤独,反映诗人内心的寂寞。
  • 竹梢:代表自然的生机,雨后的清新感。
  • 雨水:象征着情感的沉重与思考的深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倦寝数残更”意指什么? A. 夜深人静
    B. 晚上的雨声
    C. 竹子的生长
    D. 明亮的灯光

  2. “孤灯”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情
    B. 孤独
    C. 温暖
    D. 希望

  3. 诗中提到的“竹梢”主要是指什么? A. 竹子的根
    B. 竹子的叶子
    C. 竹子的顶端
    D. 竹子的旁边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夜雨寄北》

诗词对比:

  • 元稹与白居易的作品均反映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但元稹的作品更倾向于表现个人的孤独感,而白居易则更关注社会与人间的情感。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值得深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