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道德经为六十四章漫书所得八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09:56: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上有物乎,吾不得而乞。
天上有人乎,吾不得而亲。
虚微髣髴,视之乃沕。
抱一存真,强名曰神。
犹橐犹籥,风卷云郁。
天地不仁,刍狗是刜。
和光同尘,众妙维新。
圣人不仁,后身外身。
外身而身存,身存而物宾。
吾不知谁子,以天物为臣。
金玉何足守,美善何足珍。
有名之毋见,无名之始沦。
非见亦非沦,玄玄万古屯。
白话文翻译:
天上有物吗?我无法去索求。
天上有人吗?我无法去亲近。
那虚无缥缈,看到的却是朦胧。
抱持一种真实,强行称之为神。
就像风筝和风筝线,风卷云雾。
天地无情,像割草的刍狗。
与光同尘,万物不断更新。
圣人无情,身外还有身。
外在的存在使得自身存活,自身存活使得万物归来。
我不知道谁的孩子,以天物为主。
金银财富何足珍惜,善美何足追求。
有名的事物无法看见,无名的事物开始沉沦。
既不是看见也不是沉沦,玄奥无比的万古积聚。
注释:
- 虚微髣髴:虚幻而微弱,形象模糊。
- 沕:指迷蒙,模糊不清的样子。
- 橐、籥:古代乐器,象征风的力量。
- 刍狗:指割草的工具,暗指天地无情。
- 和光同尘:与光辉融入尘世,意指隐匿于世俗中。
- 外身、身存:外在事物与自我存在的关系。
- 金玉:象征财富,暗指世俗的珍贵之物。
- 玄玄万古屯:深奥的存在,历久弥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之奇,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道家思想的探索与思考,以哲理性和独特的意象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之际,诗人借用道家的哲学思考宇宙与人的关系,反映了对物质与精神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哲理性和隐喻丰富著称,诗中的“天上有物乎”引发了人们对存在的深思。诗人通过对宇宙的观察,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无奈与对精神世界的向往。诗中“天地不仁,刍狗是刜”揭示了自然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反映了诗人对人类处境的关切。同时,诗人提到“和光同尘”,表现出一种与世俗和谐共处的智慧。整首诗意境深远,层次丰富,带有浓厚的道教哲学色彩,强调存在的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微妙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上有物乎:质疑天上是否有物质存在。
- 吾不得而乞:表达对物质的渴求却无法得到。
- 虚微髣髴:形容存在的模糊不清。
- 抱一存真:追求一种真实的存在。
- 犹橐犹籥:比喻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天地不仁:揭示天地的无情,反映现实的残酷。
- 和光同尘:与世俗融合,显示隐逸之道。
- 外身而身存:探讨存在的多重层次。
- 吾不知谁子: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
- 金玉何足守:对财富的轻视。
- 有名之毋见:探讨名与实的关系。
- 非见亦非沦:强调存在的深奥。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橐”和“籥”比喻自然的力量。
- 对仗:诗句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提问引发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存在的本质,质疑物质与精神的价值,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与复杂。
意象分析:
- 天:象征宇宙、存在。
- 物:代表物质世界。
- 光:象征智慧与真理。
- 尘:暗指人世间的繁杂与虚妄。
- 神:象征精神的真实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天地不仁”是指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自然的无情
- C) 自然的和谐
-
“和光同尘”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 A) 追求财富
- B) 隐逸与世俗的和谐
- C) 反抗世俗
-
“金玉何足守”表达了对财富的态度是:
- A) 崇拜
- B) 轻视
- C) 渴求
答案:
- B) 自然的无情
- B) 隐逸与世俗的和谐
- B) 轻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的经典著作,与此诗有相似的哲理思想。
- 《登高》:杜甫的诗作,探讨人世间的沧桑与无奈。
诗词对比:
- 诗人与王维的诗歌对比:同样探讨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但王维更注重自然之美,而郭之奇则更强调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道德经》
- 《明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代哲学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