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白塔》
时间: 2025-01-01 13:08: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山乳凤飞来小,
东渡衣冠又六朝。
劫火不焚杨琏塔,
箭锋犹抵伍胥潮。
磷光夜附山精出,
龙气春随海雾消。
独有宫人斜畔月,
多情犹自照吹箫。
白话文翻译:
天山上的乳凤飞来时显得渺小,
东渡之地的衣冠已是六朝的历史。
劫火虽未能焚毁杨琏塔,
箭矢的锋芒依然能抵挡伍胥潮。
夜晚的磷光伴随山中精灵出现,
龙的气息随着春天的海雾消散。
唯有宫中的美人斜倚在月下,
那多情的她依然在月光中吹奏箫声。
注释:
- 乳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
- 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及其后的南朝四个朝代,表示历史悠久。
- 杨琏塔:指位于南京的白塔,经历了历史的沧桑。
- 伍胥潮:伍子胥,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与潮水有关,象征力量。
- 磷光:一种夜间发光的物质,常用来形容神秘的光芒。
- 龙气:古代认为龙是祥瑞之物,其气息代表着吉祥。
- 宫人:指古代皇宫中的女子,通常为妃嫔、宫女等。
典故解析:
- 六朝:在历史上,六朝是南朝的统称,代表着中国南方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 伍子胥: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反映了古代英雄人物的形象与历史的重重考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元代诗人,字子冕,号天池,生于1340年,卒于1430年。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交融之际,诗人以白塔为题,寄托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情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咏白塔》通过对白塔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交织。开篇的“天山乳凤飞来小”意在通过鸟的渺小反衬出白塔的巍峨,暗示历史的渺小与伟大的对比。接着,诗中提到“东渡衣冠又六朝”,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六朝的辉煌与现在形成鲜明对照,诗人似乎在追忆过往的繁华。
中间部分,诗人提及“劫火不焚杨琏塔”,表现了白塔的坚韧与不屈,象征着在动乱中依然屹立的精神。紧随其后的“箭锋犹抵伍胥潮”则形象地表达了历史的冲击与对抗,反映了时代的斗争与不屈。
最后两句“独有宫人斜畔月,多情犹自照吹箫”则将视角转向个人情感,描绘了一位宫人独自倚月而歌的场景,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爱情与孤独的故事。
整首诗在对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山乳凤飞来小:描绘了天山中神鸟飞来的形象,暗示其美好却又渺小。
- 东渡衣冠又六朝:提到历史的变迁,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变化。
- 劫火不焚杨琏塔:表现白塔经历了劫难,依然屹立不倒,象征坚韧。
- 箭锋犹抵伍胥潮:用箭矢抵挡潮水,表现了勇敢与抗争。
- 磷光夜附山精出:夜晚的光辉与山中精灵相结合,展现神秘与美丽。
- 龙气春随海雾消:龙气的消散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寓意希望与新生。
- 独有宫人斜畔月:转向个人情感,描绘宫人倚月的孤独情景。
- 多情犹自照吹箫:表达宫人的多情与对音乐的寄托,增添了诗的哀愁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塔比作历史的象征,表现其不屈的精神。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使得诗句更加工整与和谐。
- 拟人:山精和龙气的描绘,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白塔,表现了历史的沧桑、个人的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传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塔:象征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 乳凤:代表着吉祥与美好,暗示对未来的希望。
- 宫人:象征个人情感与孤独,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咏白塔》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杨维桢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六朝”指的是: A. 六个朝代
B. 南朝的统称
C. 古代的六个国 -
“磷光夜附山精出”中的“磷光”有什么象征意义? A. 代表忧伤
B. 象征神秘与美丽
C. 表示时间流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咏白塔》与杜甫的《登高》,两首诗均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个人情感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咏白塔》则通过具体的历史象征来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敬意。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 杨维桢生平与创作研究文章
- 古代诗歌修辞手法分析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