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倪元镇不遇》
时间: 2025-01-01 13:42: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满船篷月满天,
飘零孤客不成眠。
居山久慕陶弘景,
蹈海深惭鲁仲连。
万里乾坤秋似水,
一窗灯火夜如年。
白头未遂终焉计,
犹欠苏门二顷田。
白话文翻译:
霜已覆盖船篷,明月高挂天空;
孤独的旅人飘零在外,无法入眠。
在山中久慕陶弘景,
在海上深感惭愧鲁仲连。
万里河山,秋天的景象如同流水;
一窗的灯火,夜晚仿佛过了好几年。
白头之时未能实现我的理想,
仍然欠缺苏门的两顷田地。
注释:
- 霜满船篷:船的篷布上结满霜,象征寒冷和孤独的环境。
- 陶弘景:东晋著名道士,以隐居山林而闻名,诗人向往其生活。
- 鲁仲连:指鲁迅的同乡仲连,以客居而自感惭愧,表达对他人的欣赏与自卑。
- 苏门:指的是苏州的山水,这里指代理想的田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物,常蕴含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旅行途中,因未能见到好友倪元镇而感到失落。全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霜满船篷月满天”以景语引入,描绘出寒冷的秋夜,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紧接着,诗人自述在这孤独的环境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感情愈发真切。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回忆起陶弘景和鲁仲连,表现出对高人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自愧。陶弘景以隐居自乐为人称道,而鲁仲连则象征着出将入相的志向,二者的对比让诗人感到深深的惭愧与无奈。
“万里乾坤秋似水,一窗灯火夜如年”两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与时间的流逝,秋天的幽静与孤独感相互交织,似乎在暗示人生短暂而理想难追。最后,诗人以“白头未遂终焉计”收尾,表达了对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心中仍然渴望拥有那片“苏门二顷田”,这种对理想的追寻和现实的无力感,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霜满船篷月满天”:描绘寒冷的秋夜,营造出孤独的气氛。
- “飘零孤客不成眠”:表达了孤独旅客的心境,无法安然入睡。
- “居山久慕陶弘景”:向往隐居者的生活,陶弘景的理想在心中萦绕。
- “蹈海深惭鲁仲连”:自感不如鲁仲连,表现出对他人成功的羡慕。
- “万里乾坤秋似水”:景与情的结合,秋天的水波荡漾,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一窗灯火夜如年”:灯火微弱,夜晚显得漫长,反映出孤独感加重。
- “白头未遂终焉计”:白头之时尚未实现理想,感到遗憾。
- “犹欠苏门二顷田”:对理想田园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居山久慕”和“蹈海深惭”,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夜晚比作漫长的岁月,增强了孤独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表现了对人生短暂和理想未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 霜:象征着寒冷与孤独,暗示人生的艰辛。
- 月:象征着宁静与思念,反映内心的孤独。
- 灯火:象征着希望与温暖,在孤独中照亮心灵的角落。
- 田地:象征着理想与归属,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陶弘景是何种身份?
A. 诗人
B. 隐士
C. 政治家
D. 商人 -
诗人对鲁仲连的感受是?
A. 羡慕与惭愧
B. 赞美与崇拜
C. 忽视与无所谓
D. 反感与排斥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苏门二顷田”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理想生活
C. 友谊
D. 名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杨维桢的诗更显内敛与沉思,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与奔放的情怀。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但杜甫更多着眼于现实的苦难,与杨维桢的理想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