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岘山碑》

时间: 2024-12-29 16:54:44

三载羊公政,千年岘首碑。

何人更堕泪,此道亦殊时。

兵火烧文缺,江云触藓滋。

那堪望黎庶,匝地是疮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岘山碑
作者: 齐己 〔唐代〕

三载羊公政,千年岘首碑。
何人更堕泪,此道亦殊时。
兵火烧文缺,江云触藓滋。
那堪望黎庶,匝地是疮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岘山碑的感慨。三年间羊公治理之政,岘山的碑石已经矗立千年。如今还有谁为此感到悲伤呢?这条道路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意义。战争使碑文缺失,江边的云影覆盖了青苔。看到百姓如此困苦,满地都是伤痕,我怎能承受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羊公:指羊祜,西晋名将和政治家,以治理有方著称。
  • 岘(xiàn)首碑:岘山的碑石,指代历史悠久的石碑。
  • 堕泪:流泪,表达悲伤的情感。
  • 兵火:战争,指代战乱带来的破坏。
  • 文缺:文辞缺失,碑文被火焚烧后残缺不全。
  • 黎庶:百姓,普通老百姓。
  • 疮痍:伤痕,受创的地方,形容战后满目疮痍的景象。

典故解析

  • 岘山碑:历史碑刻,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表达对昔日盛况的怀念与对现实苦难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 780 年-841 年),唐代诗人,擅长写诗和和诗,尤其以五言绝句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的动荡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疾苦。诗人通过岘山碑的历史,表达对过去美好治理局面的怀念,以及对当下惨状的无奈与悲伤。

诗歌鉴赏

齐己的《读岘山碑》以岘山碑为切入点,借其千年历史,表达对当下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与无奈。诗的开头用“羊公政”引入,羊祜的治理被赞颂,但转眼间历史沧桑,碑文已成今昔对比的见证,令人心生感慨。诗中“何人更堕泪”一语,流露出对后人冷漠的失望,强调了岁月变迁带来的无情与悲伤。

“兵火烧文缺”则揭示了战争对文化遗产的摧残,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后两句“江云触藓滋”和“那堪望黎庶”更是将焦点转向了百姓的苦难,展现了社会动荡所带来的悲惨后果。诗人在此表达了强烈的同情心和关怀,让人感受到他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彰显了诗人的历史意识和人道关怀,令人深思。齐己用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充满悲伤与思索的画面,使人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引发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载羊公政:提及历史上羊祜治理的三年,说明那段时间的安宁和美好。
  2. 千年岘首碑:岘山的碑石历经千年,象征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
  3. 何人更堕泪:反问现在还有谁为此而流泪,表现对人们冷漠的失望。
  4. 此道亦殊时:历史的道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
  5. 兵火烧文缺:战争使得文化遗产受损,碑文残缺不全。
  6. 江云触藓滋:江边的云影与青苔交织,描绘出一幅凄凉的自然景象。
  7. 那堪望黎庶:看到百姓的苦难,表达了诗人的痛心。
  8. 匝地是疮痍:满地的伤痕,形象地展示了战后的惨烈景象。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对比,强调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悲惨。
  • 反问:通过“何人更堕泪”引发读者思考。
  • 意象:使用“江云”“疮痍”等意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与视觉冲击力。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关怀,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文化破坏和百姓苦难的悲痛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羊公:象征着贤明的治理与理想的政治。
  • 岘山碑: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代表着过去的辉煌。
  • 兵火:战争的象征,带来破坏与伤痛。
  • 江云:描绘自然景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疮痍:百姓的受难,象征着战后社会的苦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羊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曹操
    B. 羊祜
    C. 吕布
    D. 诸葛亮

  2. “兵火烧文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望与悲伤
    C. 愤怒
    D. 幸福

  3. 诗中的“匝地是疮痍”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A. 富饶
    B. 和平
    C. 战争后的苦难
    D. 繁荣昌盛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 李白《静夜思》:通过对过去的怀念,表达对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齐己与杜甫的诗歌都涉及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但齐己更侧重于文化遗产的破坏,而杜甫则更多地展现百姓的苦难与国家的动荡。两者的情感基调虽然相似,却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齐己的笔触更为细腻,杜甫则更为直接和激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唐代诗人齐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