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铁柱东湖岸,寺高人亦闲。
往年曾每日,来此看西山。
竹径青苔合,茶轩白鸟还。
而今在天末,欲去已衰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东湖岸边的寺庙和我的闲适生活。过去我每天都来这里,欣赏西山的美景。如今,竹子的小路上青苔交织,茶室里白鸟依旧往返。然而现在我已步入晚年,想要离去却已是衰老模样。
注释:
- 铁柱:指的是寺庙附近的一根铁柱,可能是用来标志或支撑的。
- 西山:指的是东湖西边的山,常被视为观赏的对象。
- 竹径:竹子的道路,指通往寺庙的小路。
- 青苔:长在地面的苔藓,常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茶轩:茶室,饮茶的地方。
- 白鸟:指白色的鸟,象征宁静与和谐。
- 天末:指人生的晚期或暮年。
- 衰颜:衰老的面容。
典故解析:
- 东湖:东湖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西山:在古代诗歌中,山常常象征着高远与理想,西山可能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往事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779年-835年)是一位唐代诗人,出生于今江苏省,精通诗词与佛教文化。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常以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晚年,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展现了他对东湖寺的深厚情感,同时反映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怀东湖寺》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作,诗人齐己通过对东湖寺的描绘,表现了他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对人生衰老的无奈。首联“铁柱东湖岸,寺高人亦闲”中,铁柱和寺庙描绘出一幅静谧的湖边画面,暗示了过去宁静悠闲的生活。接下来的“往年曾每日,来此看西山”,更是将时光的流逝与昔日的美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深切怀念。
“竹径青苔合,茶轩白鸟还”,这两句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竹径上的青苔与茶轩中的白鸟,形成了一种诗意的美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永恒的自然之美。然而,最后一句“而今在天末,欲去已衰颜”,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已步入晚年,衰老的面容让他对离去的渴望更加深沉。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也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铁柱东湖岸:描绘湖边的铁柱,暗示着一种固定的存在。
- 寺高人亦闲:寺庙高耸,人们在此感到悠闲自在。
- 往年曾每日:回忆往年每天的生活。
- 来此看西山:在此欣赏西边的山景。
- 竹径青苔合:竹子的小路上青苔丛生,暗示时光的流逝。
- 茶轩白鸟还:茶室里的白鸟依旧来往,象征着自然的常态。
- 而今在天末:如今已处于人生的晚期。
- 欲去已衰颜:想要离开,却已面容衰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铁柱东湖岸,寺高人亦闲”,上联与下联相互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多处运用自然意象,如“竹径”、“青苔”、“白鸟”,赋予诗歌更深的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柱:象征着永恒与坚固。
- 西山:代表理想与追求。
- 竹径与青苔:象征自然与时间的流逝。
- 白鸟: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 衰颜:暗示人老去的无奈与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铁柱”指的是什么? a. 一根古老的柱子
b. 寺庙旁的一根铁柱
c. 一根竹子 -
“而今在天末”中的“天末”指的是什么? a. 天边
b. 人生的晚期
c. 远方的山 -
诗人对往年生活的态度是? a. 忘却
b. 怀念
c. 憎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绝句》
诗词对比:
齐己的《怀东湖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齐己更强调了对自己衰老的感慨,而王维则更多地反映出隐居生活的乐趣与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文集》
- 相关古诗解析书籍及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