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宜阳南面路,下岳又经过。
枫叶红遮店,芒花白满坡。
猿无山渐薄,雁众水还多。
日落犹前去,诸村牧竖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南面的宜阳路上,我一路向下走,经过了岳山。路边的枫叶红得像遮住了店铺,满坡的芒花则白得如雪。山上的猿猴渐渐少了,水边的雁群却依然很多。夕阳西下,我依然继续前行,路过的村庄中,牧童们在高歌。
注释:
- 宜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 岳:指岳山,这里可能是指特定的山名。
- 枫叶:秋天的标志,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芒花:一种植物,秋天开白色花朵,常与丰收联系在一起。
- 猿无山渐薄:猿猴的叫声逐渐减少,山林的生机似乎在减弱。
- 雁众水还多:雁群聚集在水边,显示出丰盈的自然环境。
- 日落犹前去:即使日落,我仍在前行。
- 牧竖歌:指牧童们在放牧时唱歌,表现出乡村的宁静和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79-847),唐代诗人,字少游,号齐己。他主要以诗歌见长,尤其在五言绝句方面有较高的造诣。齐己的诗风清新脱俗,语言简练,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宜阳道中作》创作于齐己的旅途中,他通过描绘沿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安宁与自然的美好,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宜阳道中作》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以其清新的意境和生动的描绘而深受喜爱。全诗通过描绘宜阳路上的秋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开篇便以“宜阳南面路,下岳又经过”引入,营造出一种行旅中的悠闲与恬淡。接着,诗人用“枫叶红遮店,芒花白满坡”描绘出秋天的色彩对比,红色的枫叶与白色的芒花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
后半部分,诗人转向描写生物的变化:“猿无山渐薄,雁众水还多”,通过对猿猴和雁群的描写,反映出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给予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最后一句“日落犹前去,诸村牧竖歌”则表现了诗人行旅的坚持与乐观,虽然夕阳西下,但他依然充满希望,聆听着乡村牧童的歌声,这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状态令人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真挚热爱,又蕴含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宜阳南面路:指的是南向的宜阳路,开篇设定了行旅的背景。
- 下岳又经过:诗人经过岳山,暗示旅途的艰辛和路途的悠长。
- 枫叶红遮店:秋天的枫叶红得如火,遮住了店铺,体现出秋季的浓厚气息。
- 芒花白满坡:坡地上开满了白色的芒花,形成了秋日的另一种美。
- 猿无山渐薄:山中猿猴的叫声逐渐减少,象征自然的变化与衰退。
- 雁众水还多:水边的雁群依旧繁多,表现出生命的顽强与丰盈。
- 日落犹前去:即使太阳落下,我依然继续前行,展现了诗人的不屈精神。
- 诸村牧竖歌:路过的村庄中,牧童们在歌唱,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修辞手法:
- 对比:枫叶红与芒花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拟人:如“日落犹前去”,赋予日落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执著。
- 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枫叶:象征秋天的来临,代表着季节的变迁。
- 芒花:象征丰收与希望,白色的花朵在秋天中显得格外纯洁。
- 猿: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猿声的减少反映了环境的变化。
- 雁:象征迁徙与团聚,水边的雁群展现了生命的韧性。
- 日落: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日落后仍然坚持前行,体现了追求不息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季节是什么?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诗人经过的山叫什么?
- A. 泰山
- B. 岳山
- C. 黄山
- D. 亳山
-
诗中提到的动物是?
- A. 狐狸
- B. 猴子
- C. 雁
- D. 鹿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齐己的《宜阳道中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齐己的诗更倾向于行旅中的观察与感悟,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均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