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时间: 2025-01-17 10:16:43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作者:张说 〔唐代〕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秋天景象,站在巴陵山上远望,湖面上的孤峰仿佛在水中漂浮。听说神仙是无法接触的,我的心情则随着湖水一起悠然自得。


注释:

字词注释:

  1. 巴陵:指的是现今湖南岳阳的巴陵山,地势险峻,风景如画。
  2. 洞庭:指的是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水面广阔,风景优美。
  3. 孤峰:指的是湖中的高峰,形单影只,显得特别孤独。
  4. 神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指的是超脱世俗的神灵或修道之人。
  5. 悠悠:形容心情的恬静、悠然。

典故解析: “闻道神仙不可接”出自古代道教文化,传达一种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而“心随湖水共悠悠”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诗风清新自然著称。张说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观,富有情感,常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送别友人梁六之际,地点在风景秀丽的洞庭山。诗人在送别之时,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以洞庭湖的秋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首句“巴陵一望洞庭秋”直接引入了诗的背景,展现出诗人站在巴陵山上,远眺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湖面如镜,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一种清新而惬意的感觉。

接下来的“日见孤峰水上浮”,通过形象的描绘,诗人将孤峰与湖水结合,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意境,似乎在传达一种孤独而又美丽的情感。孤峰的浮现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这种孤独又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和谐美。

“闻道神仙不可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渴望,然而这种神仙般的存在却是无法触及的。最后一句“心随湖水共悠悠”,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将自己的心情与湖水的流动结合,表现出一种随和、宁静的心境。这句诗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精神。

整首诗行文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巴陵一望洞庭秋”:诗人站在巴陵山上,视线所及,正是洞庭湖的秋天景色,展现了广阔的自然景观。
  2. “日见孤峰水上浮”:描绘湖中孤峰的景象,似乎在水面上漂浮,给人一种幻影的感觉。
  3. “闻道神仙不可接”:提到神仙的不可接触,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的境界的向往与感叹。
  4. “心随湖水共悠悠”:最终诗人将自己的心情与湖水相连,体现出一种宁静和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峰比作在水面上漂浮的景象,增强了意象的神秘感。
  • 对比:诗中对“神仙”与“湖水”的对比,展现了人间与仙境的距离感。
  • 拟人:湖水似乎有了生命,心情随之而动,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突出了一种宁静、悠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巴陵:象征着高远与壮丽的自然景观。
  2. 洞庭:代表着广袤与深邃,蕴含着自然的神秘。
  3. 孤峰:象征着孤独与超脱,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4. 神仙:代表着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渴望。
  5. 湖水:象征着流动与悠然,连接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巴陵”指的是哪座山?

    • A. 岳阳
    • B. 庐山
    • C. 泰山
    • D. 黄山
  2. 诗人“心随湖水共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喜悦
    • C. 宁静
    • D. 愤怒
  3. “闻道神仙不可接”中的“神仙”代表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超凡脱俗的理想
    • C. 财富
    • D. 权力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3. 《滕王阁序》 — 王勃

诗词对比:

  • 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描绘了自然美景与人生哲理的交融。王勃通过对滕王阁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而张说则通过洞庭湖的景象,传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