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时间: 2025-01-06 10:41:41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作者: 崔峒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白话文翻译:

在湖面上漂泊了数年,已然放弃了浮名,
手持竹杖,头戴纱巾,这才是我真实的性情。
有时在云外的寺庙中宿夜,
在西边的阳光下,无所事事地沿江而行。
像陶渊明那样,在县里看花盛开,
在庾亮楼中,面向明月独酌。
谁会想到我千里之外献书,
而君王却身处遥远的九重城中。


注释:

字词注释:

  1. 谢浮名:放弃名声,指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2. 竹杖纱巾:竹杖为行走之具,纱巾为遮阳之物,象征一种田园生活的自在。
  3. 云外:指远离尘世的地方。
  4. 陶潜:即陶渊明,著名隐士,崇尚田园生活。
  5. 庾亮:庾亮为东晋名士,诗人在此提及以表明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典故解析:

  • 陶潜:陶渊明,隐居田园,写下《桃花源记》,强调与世无争的理想。
  • 庾亮:东晋名士,以清高著称,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峒,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写于作者身处苏州时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憧憬,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传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和疏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崔峒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流露出的淡泊名利、宁静自适的情怀,引人深思。开篇“数年湖上谢浮名”就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态,表达了对浮世名利的厌倦。他的生活方式——“竹杖纱巾”,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令人向往。接着,诗人通过描写云外的寺庙和江边的日常,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流露出一种闲适与安宁。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引入了陶渊明与庾亮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特别是“谁念献书来万里”,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反映出身处高位的君王与自己之间的距离,暗示了对政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又蕴含着浓厚的田园情怀,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数年湖上谢浮名:在湖上度过了数年,已放弃名声。
  2. 竹杖纱巾遂性情:以竹杖、纱巾作为生活的象征,展现真实的自我。
  3. 云外有时逢寺宿:偶尔在远离尘嚣的寺庙中宿泊。
  4. 日西无事傍江行:在西斜的阳光下,闲暇时沿江漫步。
  5. 陶潜县里看花发:像陶渊明那样,在县里欣赏花开。
  6. 庾亮楼中对月明:在庾亮的楼中,独自对着明月。
  7. 谁念献书来万里:谁会想到千里之外送书。
  8. 君王深在九重城:而君王却身处遥远的皇城。

修辞手法:

  • 对仗:在“云外”与“日西”形成了自然景象的对仗。
  • 意象:竹杖、纱巾、寺庙、明月等意象,构建了隐逸生活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淡泊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宁静与平和。
  2. 竹杖:隐士生活的象征,代表着简单与自然。
  3. 纱巾:象征轻松与自在。
  4. 寺庙:代表着心灵的归宿与安宁。
  5. 明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竹杖纱巾”主要象征什么?
    A. 名利
    B. 隐逸生活
    C. 战斗精神

  2. 诗人提到的“陶潜”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陶渊明
    B. 陶宗仪
    C. 陶弘景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名利的追求
    C.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厌倦,但崔峒的作品更加侧重于友人间的情感交流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视角。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陶渊明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