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山林宣参山房》
时间: 2025-01-19 19:52: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石山林宣参山房
作者: 李壁
高处浑无一点尘,
平川极目净於茵。
松声满院日亭午,
世味着人谁识真。
倘乞半岩容卜筑,
仍留别浦待垂纶。
寒灰岂复重然望,
独爱新诗语不陈。
白话文翻译:
在高处根本没有一点尘埃,
放眼平川,尽是洁净的草垫。
松树的声音在庭院中回荡,正值正午阳光明媚。
世俗的味道在人们身上,谁能识别真正的真理?
如果能在半山腰求得一处安静的居所,
还可以在别浦边缘等待垂钓。
寒冷的灰烬又怎能再次让人眺望,
我只喜欢新诗,言语不再陈旧。
注释:
- 高处:指高山之处,象征远离尘世的喧嚣。
- 尘:引申为世俗的纷扰和烦恼。
- 平川:开阔的平原,象征心境的开阔。
- 松声:松树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世味:世俗的情感与味道,泛指人们的生活状态。
- 卜筑:卜指占卜,筑指建房,表示选择居所。
- 别浦:离开水边,表示一种宁静的期待。
- 寒灰:指冷清的灰烬,象征过往的事物或心情。
- 新诗:指新鲜的诗句,反映诗人对创作的热情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壁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表达对山水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壁隐居于金石山林的时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厌倦,借景抒怀,渴望宁静生活的心情。
诗歌鉴赏:
李壁的《金石山林宣参山房》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和对清新宁静环境的向往。开篇“高处浑无一点尘”,强调了高山之上的洁净无染,象征着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纷扰的心境。接着,“平川极目净於茵”,描绘了一幅开阔而清新的自然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诗中“松声满院日亭午”,用松声传达了自然的和谐,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对比“世味着人谁识真”,则引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诗人质疑世人对真正快乐与真理的理解,表达出对浮华生活的厌倦。
“倘乞半岩容卜筑,仍留别浦待垂纶”,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期待在山岩之中安居,享受钓鱼的闲适。最后两句“寒灰岂复重然望,独爱新诗语不陈”,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淡漠与对新事物的追求,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我价值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处浑无一点尘:在高处没有任何尘埃,象征着远离世俗的清净。
- 平川极目净於茵:放眼望去,平原一片洁净,展现了诗人开阔的心境。
- 松声满院日亭午:松树的声音在正午时分充满院子,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 世味着人谁识真:世俗的味道让人迷失,谁能认识真正的真理。
- 倘乞半岩容卜筑:如果能在半山腰找到居所,将会感到满足。
- 仍留别浦待垂纶:在水边耐心等待垂钓,享受宁静的生活。
- 寒灰岂复重然望:冷灰烬又怎能让人重回往昔的希望。
- 独爱新诗语不陈:我只喜欢新鲜的诗句,不愿意再提旧事。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自然景色与心境相结合,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
- 对仗:如“高处”和“平川”,“寒灰”和“新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世俗的反思,表达了一种追求清新、宁静生活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处:象征超然与清净。
- 平川:象征心灵的广阔和自由。
- 松声:代表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寒灰:象征过往与沉寂。
- 新诗:代表诗人对新鲜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壁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A. 世俗生活
B. 自然宁静
C. 名利地位 -
诗中“松声满院日亭午”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A. 喧闹的生活
B. 自然的和谐
C. 过去的回忆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旧事物的怀念
B. 新事物的追求
C. 对世俗的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鸟鸣涧》与李壁的《金石山林宣参山房》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壁则更注重内心的清净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壁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