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奉教作》

时间: 2025-01-14 14:32:51

暄籥三春谢,炎钟九夏初。

润浮梅雨夕,凉散麦风馀。

叶暗庭帏满,花残院锦疏。

胜情多赏托,尊酒狎林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暄籥三春谢,炎钟九夏初。
润浮梅雨夕,凉散麦风馀。
叶暗庭帏满,花残院锦疏。
胜情多赏托,尊酒狎林箊。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暖意已经消逝,炎热的夏季刚刚开始。
湿润的梅雨傍晚,凉爽的麦风依然余存。
树叶遮蔽了庭院,花瓣零落在院中,装点得稀疏。
美好的情怀多寄托于此,举杯畅饮,悠闲地在林间嬉游。

注释:

字词注释:

  • 暄籥:暖和的气候。
  • 三春:春天的三个月。
  • 炎钟:炎热的夏季。
  • 梅雨:指初夏时节的雨水。
  • 麦风:指麦田间的凉风。
  • 庭帏:庭院中挂的帷幕。
  • 锦疏:指花的稀疏景象。
  • 托:寄托。

典故解析:

  • 本诗通过描绘春夏之交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感受,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提到的“梅雨”与“麦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农事密切相关的元素,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约 650-715),字良辅,唐代诗人,原籍河南,后迁居洛阳。他以诗歌闻名,尤其擅长五言诗。李峤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展现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四月奉教作》创作于唐代,正值春夏之交,诗人通过描绘四月的自然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重视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李峤的《四月奉教作》描绘了春夏交替时节自然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以“暄籥三春谢”开头,立刻将读者带入春天的尾声,接着用“炎钟九夏初”描绘了夏季的来临,表现出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尤其在“叶暗庭帏满,花残院锦疏”一句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庭院中的景象,暗示了时光的无情与花的凋零。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伤。

最后,诗人以“胜情多赏托,尊酒狎林箊”收尾,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通过酒与自然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与优雅,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暄籥三春谢:春天的暖意已然消逝,暗示着季节的变迁。
  2. 炎钟九夏初:刚进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显示出自然的变化。
  3. 润浮梅雨夕:描写梅雨季节的夜晚,湿润的空气带来清新感。
  4. 凉散麦风馀:夏日的凉风依然透着麦田的气息,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5. 叶暗庭帏满:树叶繁茂,遮蔽了庭院,隐含了生活的丰盈。
  6. 花残院锦疏:花朵凋零,庭院的装饰显得稀疏,反映出时光的流逝。
  7. 胜情多赏托:美好的情感都寄托在此,表明对生活的热爱。
  8. 尊酒狎林箊:举杯畅饮,悠闲地在林中嬉游,表现出一种洒脱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润浮梅雨夕,凉散麦风馀”,工整而富有节奏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隐喻人生的变化与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夏之际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同时也反映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生机与希望。
  2. :代表热情与活力。
  3. 梅雨:象征细腻与温柔。
  4. 麦风:象征丰收与自然之美。
  5. :象征美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变化?
    A. 春季
    B. 夏季
    C. 春夏交替
    D. 秋季

  2. “叶暗庭帏满”中的“帏”指的是什么?
    A. 落叶
    B. 帷幕
    C. 树枝
    D. 地面

  3. 诗中提到的“梅雨”主要指的是哪个季节的雨水?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峤的《四月奉教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自然景色,但李峤更注重季节变化带来的情感,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心灵的归宿。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李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