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雁》 李峤 〔唐代〕
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
望月惊弦影,排云结阵行。
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
寄语能鸣侣,相随入帝乡。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春天的阳光洒满了北方,归来的大雁从衡阳出发。
仰望明月,看到它的影子在弦乐上轻轻晃动,雁阵排云而行。
它们往返于南北,疲惫不堪,朝夕忍受着风霜的折磨。
我想对能鸣叫的伴侣寄予一言,希望它们能陪我一起进入天帝的故乡。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晖:春天的阳光。
- 朔方:指北方。
- 归雁:归来的大雁。
- 衡阳:地名,位于湖南省,长江南岸。
- 望月:仰望月亮。
- 惊弦影:弦乐声响起时,月影随之而动。
- 排云:指雁群穿云而行。
- 结阵行:整齐地排列成行。
- 倦南北:疲惫于南北之间的迁徙。
- 朝夕:早晚,形容时间的漫长。
- 苦风霜:忍受严寒的风霜。
- 寄语:寄托言语。
- 鸣侣:能发声的伴侣。
- 帝乡:天帝的故乡,指理想的境界或归宿。
典故解析:
“帝乡”常用来指代一个理想的地方,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故乡或理想境界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字季长,唐代诗人,曾任官职,因其文学才华而受到重视。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之际,诗人借大雁的归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雁》通过描绘春天归来的大雁,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活理想的向往。诗的开头用“春晖满朔方”引入,展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给人以希望的感觉。而“归雁发衡阳”则迅速将视线聚焦到大雁身上,象征着归属与离别。通过“望月惊弦影”,在意象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带有些许忧伤的氛围。
接下来的“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则通过对比的手法,刻画出大雁在南北迁徙中的疲惫与艰辛,反映出生命的无奈与奋斗。最后两句“寄语能鸣侣,相随入帝乡”,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希望与伴侣共同追寻理想的生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渴望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深远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晖满朔方:描绘了春天的阳光普照北方,给人温暖的感觉。
- 归雁发衡阳:大雁从衡阳出发,表达了归来的主题。
- 望月惊弦影:仰望明月,月影在弦乐声中闪动,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
- 排云结阵行:大雁整齐地排成队形,展现出团结和向上的力量。
- 往还倦南北:迁徙的疲惫,表现了生活的不易。
- 朝夕苦风霜:日夜忍受风霜的折磨,传达出对艰辛生活的无奈。
- 寄语能鸣侣:希望能对伴侣寄托情感,寻求共鸣。
- 相随入帝乡:渴望与伴侣一同进入理想的生活,表现出对未来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大雁比作归属的象征,表达思乡情。
- 拟人:将大雁赋予情感,增强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大雁的迁徙,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晖:象征希望和生机。
- 归雁:象征归属与思乡。
- 明月:象征纯洁和理想。
- 风霜:象征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大雁从何而来?”
A. 从北方
B. 从衡阳
C. 从南方 -
诗中“朝夕苦风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渴望 -
诗中的“帝乡”指代什么?
A. 诗人的家乡
B. 理想的境界
C. 远方的国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 《送友人》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与李峤的《雁》均表现了对离别和归属的情感,但李白更侧重于友谊,而李峤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李峤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