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制读后周书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2:23:46

南荆推德厚,千里远从师。

奥识通三教,清声冠一时。

就招虽暂至,恋本固难移。

故老称前事,儒宗道益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御制读后周书 其二
南荆推德厚,千里远从师。
奥识通三教,清声冠一时。
就招虽暂至,恋本固难移。
故老称前事,儒宗道益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南荆(南方的荆州)推崇厚德的风气,千里之外的人都愿意来学习。诗人认为其博奥的见识通达三教(儒、道、释),在当时的清声中独占鳌头。尽管一时的招致虽是短暂的,但对其根本的情感是难以改变的。古人称赞前人的事迹,儒家和道家的教义因此更加滋润。

注释:

  • 南荆:指南方的荆州,寓意道德高尚的地方。
  • 推德厚:推崇高尚的道德。
  • 千里远从师:形容人们不远千里前来学习,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
  • 奥识:深刻的见解。
  • 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
  • 清声:清晰的声誉或名声。
  • 就招:被邀请、招揽。
  • 恋本:对根本事物的依恋。
  • 故老:古代的长辈或前贤。
  • 前事:指古人的事迹。
  • 儒宗道益滋:儒家和道教的思想因此更加丰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竦,宋代诗人,字子文,号静斋,因其才华和学识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作品多以清新自然见长,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之际,儒家思想受到重视,诗人通过对周书的阅读,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对道德的推崇。

诗歌鉴赏:

《奉和御制读后周书 其二》是一首以对文化和道德的思考为主题的诗作。诗中以“南荆推德厚”开篇,展现了南方荆州对于德行的推崇,这不仅是对于地方文化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重视道德教育的风气。接着,诗人提到“千里远从师”,说明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和求知的热情是高涨的。

“奥识通三教”一语,突显了诗人对于三教(儒、道、释)的深刻理解,意在表达对宽广知识的追求和对思想的包容。而“清声冠一时”则体现了这一学术氛围在当时的崇高地位,诗人对这种高雅氛围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提到“就招虽暂至,恋本固难移”,这句话表现出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切依恋,即使短暂的交流也难以改变根本的信仰和情感。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和对新知的渴望,在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主题,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

最后,提及“故老称前事,儒宗道益滋”,则是对历史的追溯与反思,强调了古代先贤的智慧对后人的启迪,彰显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延续与滋养。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内容上蕴含深意,既具文学价值,又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荆推德厚:描绘南方荆州道德的厚重,强调地方文化。
  2. 千里远从师:表达学习的热情,表明对知识的渴望。
  3. 奥识通三教:展现诗人博学,懂得儒、道、释三教。
  4. 清声冠一时:强调其声誉在当时的卓越。
  5. 就招虽暂至:短暂的邀请。
  6. 恋本固难移:对根本信仰的执着。
  7. 故老称前事:引用古人的智慧。
  8. 儒宗道益滋:强调儒道思想的滋养作用。

修辞手法

  • 对偶:诗中多处使用对偶,如“千里远从师”与“清声冠一时”,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隐喻:将“南荆”作为道德的象征,隐喻对文化的寄托与期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德行的推崇、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体现了儒家思想与道教思想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荆:象征道德与文化的高地。
  • 德厚:代表高尚的道德品质。
  • 三教: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 清声:象征着高尚的名声和影响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南荆推德厚”中“德厚”指的是什么?
    A. 道德高尚
    B. 财富丰厚
    C. 学识渊博

  2. “千里远从师”表达了什么含义?
    A. 不怕路远去学习
    B. 喜欢远方的风景
    C. 远方的人不愿来

  3. 诗中提到的“三教”不包括哪个?
    A. 儒教
    B. 道教
    C. 史教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奉和御制读后周书 其二》均表现了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但前者更多地反映了个人感受,而后者则注重文化和道德的传承。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