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蛩吟》
时间: 2024-12-29 16:41: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哀蛩吟
汪广洋 〔明代〕
西风院落无人语,白露泠泠滴秋宇。
仰见月明河汉高,咿轧哀蛩弄机杼。
咿轧咿轧机杼鸣,绮窗飞度玉梭轻。
同声合奏思无限,万绪千端织不成。
芳兰夕气浮金井,宝鸭沉烟翠衿冷。
荡子从军去不归,妾身抱恨愁孤影。
此时此夜闻此声,更长梦短难为情。
银缸暗击玉钗碎,锦瑟斜移金雁横。
金雁斜横飞不起,漫索余音满人耳。
梨云化作阳台梦,家书望绝湘江鲤。
湘江水流东复深,荡子不归劳妾心。
故将鲛人万斛泪,写入哀蛩肠断吟。
白话文翻译:
在西风萧瑟的院落里无人与我交谈,白露在冷清的秋夜悄然滴落。我仰望明亮的月光,银河高悬,听到哀怨的蟋蟀在机杼上唱着。在这机杼的低语中,绮窗轻轻飞过,玉梭在空中飞舞。此时此刻,声音交融,思绪如潮,千丝万缕却难以织成。芳兰的气息在金井上浮动,宝鸭沉浸在烟雾中,衣衫冷冽。心爱的男子远征在外不归,留下我孤独的身影与满心的怨恨。此时此夜听到这样的声音,梦长情短,更显得难以忍受。银缸暗中击打,玉钗碎落,锦瑟斜移如金雁横飞。金雁虽斜飞,却无法再飞起,余音满耳,令人惆怅。梨花的云烟化作阳台的梦,盼望着从湘江寄来的家书。湘江水流向东而更为深邃,心爱的男子不归,惹得我无尽的思念。于是我用鲛人的泪,写下这哀怨的吟唱。
注释:
- 哀蛩:指蟋蟀,因其鸣声悲怆而称。
- 机杼:织布的工具,象征着妇女的辛劳与思念。
- 荡子:指远行的男子,通常指征人。
- 湘江:位于湖南省,为长江的支流,常被用来表达思乡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广洋,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抒情诗著称。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常反映对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哀蛩吟》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乱时期,作者以此诗表达对离别、孤独及思念的深切感受。诗中通过蟋蟀的哀鸣,象征着内心的孤寂和对远方男子的无尽思念。
诗歌鉴赏:
《哀蛩吟》是一首充满悲伤与思念的诗,汪广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开篇的“西风院落无人语”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着白露的滴落,仿佛时间也在悄然流逝。诗中对月亮、银河的描绘,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蟋蟀的哀鸣则直接传达了内心的悲伤。
整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随着情感的深入,思念的情绪愈发浓烈。尤其在描写“荡子从军去不归”时,情感的高潮显现,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切牵挂和对未来的迷茫。结尾以“故将鲛人万斛泪,写入哀蛩肠断吟”收束,既展现了女性的柔情与坚韧,也反映了对爱情的无尽渴望与哀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院落无人语:描绘冷清的环境,传达孤独感。
- 白露泠泠滴秋宇:细腻的自然描写,增强秋夜的冷清气氛。
- 仰见月明河汉高:象征远方的美好与渴望。
- 咿轧哀蛩弄机杼:蟋蟀的哀鸣与织布的声音交织,暗示思念与孤独。
- 同声合奏思无限:表达思念的深邃与复杂。
- 荡子从军去不归:直接揭示情感的核心,表现离别的痛苦。
- 银缸暗击玉钗碎:象征破碎的梦与感情。
修辞手法: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情感,使其成为思念的代表。
- 对仗:如“金雁斜横飞不起”,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梨云化作阳台梦,意味着对美好梦境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远行者的思念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离别带来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的来临,带来凄凉的氛围。
- 白露:表现时光的流逝与孤独之感。
- 机杼:象征着女性的辛劳与对爱情的追忆。
- 金雁:象征高飞的希望与无法触及的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荡子”指的是什么? A. 诗人
B. 远行的男子
C. 蟋蟀 -
“咿轧哀蛩”中“哀蛩”指的是什么动物? A. 蚂蚁
B. 蟋蟀
C. 青蛙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比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汪广洋的《哀蛩吟》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思念。汪广洋通过蟋蟀的哀鸣与秋夜的冷清传达孤独,而李清照则通过梦境与日常的细节表达对爱人的怀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相似,但表现手法与意象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诗词赏析与古诗词解析书籍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相关论文与著作
- 明代文学史相关资料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