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初冬沪上偕高凉、抱琴谒石窗丈,悤悤一别十七年矣》

时间: 2025-01-09 15:02:32

霭然曾入春风座。

别后何堪尘俗堕。

重来准拟买轻帆,劫罅生涯嗟琐琐。

梦边独许传薪火。

谁唤骚魂歌楚些。

佳辰祗待寿期颐,坛坫百年存硕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初冬沪上偕高凉、抱琴谒石窗丈,悤悤一别十七年矣
霭然曾入春风座。别后何堪尘俗堕。
重来准拟买轻帆,劫罅生涯嗟琐琐。
梦边独许传薪火。谁唤骚魂歌楚些。
佳辰祗待寿期颐,坛坫百年存硕果。

白话文翻译:

在春风的座位上,我曾与友人相聚,如今重来,却已隔了十七年。
离别后,何堪再见世俗的尘埃?
此番归来,心中打算购置轻舟,奈何生活琐事令人叹息。
梦中独自许诺传承薪火,谁能唤醒骚人的灵魂来歌唱楚辞呢?
美好的时光只等到寿命的尽头,愿百年之后仍有硕果留存。

注释:

  • 霭然:形容气氛温暖而柔和。
  • 春风座:指春天的集会或聚会场所,象征友谊与欢乐时光。
  • 尘俗堕:指在世俗生活中沉沦,失去理想。
  • 轻帆:轻便的小船,象征自由与远行。
  • 劫罅:指生活中的种种困扰与不顺。
  • 薪火:指文化、思想、艺术的传承与延续。
  • 骚魂:指古代骚体诗人的灵魂,这里喻指诗人本身的情感与追求。
  • 佳辰:美好的时光,佳节。
  • 坛坫:祭坛、祭奠的地方,象征着对过往的纪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蛰堪,现代诗人,生于20世纪,创作风格多元,善于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初冬时节,诗人回忆与友人的往昔,感慨年月流逝,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传承。十七年的离别加深了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活琐事的无奈与感叹。

诗歌鉴赏:

王蛰堪的《玉楼春》以初冬的沪上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十七年离别的深切怀念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以“霭然曾入春风座”引入,诗人通过对往昔春日相聚的回忆,渲染出温暖而亲切的氛围,接着便转入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沉重。这种对比使得情感更加深厚,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在后续的描写中,诗人表明了自己希望重温旧梦、传承文化火炬的愿望,同时又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扰。最后,诗人以“佳辰祗待寿期颐,坛坫百年存硕果”结束,既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也是对逝去时光的追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谊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霭然曾入春风座:唤起温暖的回忆,在春天的聚会中曾有过的欢聚。
  2. 别后何堪尘俗堕:离别后的生活中,面对世俗的种种,感到无法承受。
  3. 重来准拟买轻帆:重回故地,打算乘船出行,追寻自由与理想。
  4. 劫罅生涯嗟琐琐:生活的琐碎与困扰让人感到叹息。
  5. 梦边独许传薪火:在梦中许诺要传承文化的火炬。
  6. 谁唤骚魂歌楚些:谁能唤醒诗人的灵魂,去歌唱古老的楚辞?
  7. 佳辰祗待寿期颐:美好的时光只待生命的尽头到来。
  8. 坛坫百年存硕果:愿百年后仍能留下丰硕的成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人与友人的相聚比作春风,渲染出温暖气氛。
  • 拟人:赋予“梦”以情感,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渴望。
  • 对仗:整首诗中使用对仗工整,使得语言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与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生活琐事的无奈,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期盼,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友谊的象征。
  • 轻帆:象征自由与追求理想的勇气。
  • 薪火:象征文化与思想的传承。
  • 佳辰:象征美好的时光与人生的珍贵。
  • 坛坫:象征对逝去时光的纪念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风座”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聚会
    • B. 春风的气候
    • C. 春季的花朵
  2. “轻帆”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自由与理想
    • C. 旅行的工具
  3. 诗中提到的“薪火”是指什么?

    • A. 文化传承
    • B. 友情的象征
    •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蛰堪的《玉楼春》相比,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更加豪放洒脱;而杜甫的《春望》则在叙写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中透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两者都在不同层面揭示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概论》
  • 王蛰堪相关论著与访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