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帝城秋望 寇准 〔宋代〕
登临秋向尽,千里见王畿。 过雨山逾翠,经霜菊渐稀。 平原夕霭起,高树宿禽归。 一望关河道,空令咏式微。
白话文翻译:
我登上高处,秋意已深,远望千里,可以看到京城的繁华。 雨后的山更加翠绿,经过霜打的菊花渐渐凋零。 平原上傍晚的雾气升起,高树上栖息的鸟儿归巢。 一眼望去,关河的道路,空留下我吟咏着衰落的诗句。
注释:
- 登临:登上高处。
- 王畿:古代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 逾:更加。
- 渐稀:逐渐减少,指菊花凋零。
- 夕霭:傍晚的雾气。
- 宿禽:栖息的鸟。
- 关河道:指连接关隘和城市的道路。
- 式微:衰落,这里指诗人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他曾任宰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寇准的诗歌多表现其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质朴,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寇准在宋代所作,当时他可能身处京城,登高望远,感慨秋天的萧瑟和国家的兴衰。诗中透露出对时局变迁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忧虑。诗中“过雨山逾翠,经霜菊渐稀”一句,既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又隐喻了国家的兴衰变化。“一望关河道,空令咏式微”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寇准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登临秋向尽”,点明了时间和诗人的动作,秋天即将结束,诗人登高望远。
- “千里见王畿”,远望可以看到京城的繁华,暗示了诗人的身份和所处的位置。
- “过雨山逾翠”,雨后的山更加翠绿,形容自然景色的美丽。
- “经霜菊渐稀”,经过霜打的菊花逐渐凋零,暗示了秋天的萧瑟。
- “平原夕霭起”,平原上傍晚的雾气升起,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氛围。
- “高树宿禽归”,高树上栖息的鸟儿归巢,描绘了傍晚的宁静。
- “一望关河道”,一眼望去,关河的道路,表达了诗人的远望。
- “空令咏式微”,空留下我吟咏着衰落的诗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过雨山逾翠”中的“逾翠”比喻雨后的山更加翠绿。
- 拟人:“经霜菊渐稀”中的“渐稀”拟人化了菊花的凋零过程。
- 对仗:“过雨山逾翠,经霜菊渐稀”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诗人抒发了对时局变迁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逾翠:雨后的山更加翠绿,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 菊渐稀:经过霜打的菊花逐渐凋零,象征着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衰落。
- 夕霭起:傍晚的雾气升起,营造了一种朦胧和宁静的氛围。
- 宿禽归:高树上栖息的鸟儿归巢,象征着傍晚的宁静和生命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过雨山逾翠”中的“逾翠”是什么意思? A. 更加翠绿 B. 逐渐减少 C. 完全消失 D. 变得模糊
-
诗中“经霜菊渐稀”中的“渐稀”是什么意思? A. 逐渐减少 B. 完全消失 C. 变得模糊 D. 更加翠绿
-
诗中“一望关河道,空令咏式微”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B.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C. 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D. 对傍晚宁静的喜爱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 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词对比:
- 寇准的《帝城秋望》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但寇准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寇准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诗歌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