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碧沼寺》
时间: 2024-12-29 02:44: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碧沼寺
作者: 徐伟达 〔宋代〕
古寺登临不记秋,
重来境物更清幽。
烟笼野色穿窗日,
竹引寒泉绕径流。
杜阁谛观缁侣肃,
莲堂时有妙音浮。
老僧喜客殷勤甚,
冰簟蒲团为我留。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寺庙上登高望远,已经忘记了这是秋天;
再次来到这里,感觉到环境更加清幽。
烟雾笼罩着野外的景色,透过窗户照进阳光;
竹子引导着寒冷的泉水,环绕着小径流淌。
在杜阁中细心观察,僧侣们都显得庄重肃穆;
莲堂里时不时传来美妙的音乐。
老和尚对客人十分热情,
在冰凉的竹席和蒲团上为我留宿。
注释:
- 碧沼寺:指的是碧沼寺,可能是一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的寺庙。
- 登临:登高望远,指的是在高处的行为。
- 缁侣:指穿着黑衣的僧侣,"缁"意为黑色。
- 妙音:美好的声音,通常指佛教的音乐或诵经声。
- 冰簟蒲团:冰凉的竹席和蒲团,指的是寺庙中的坐具,显示出对客人的热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伟达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有关他的资料不多。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感受为主题,表现出清新淡雅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再次到访碧沼寺时,表达了他对寺庙环境的赞美和内心的宁静。此时社会动荡,诗人借助自然景观寻求心灵的安慰。
诗歌鉴赏:
《题碧沼寺》描绘了一个宁静古老的寺庙,通过诗人的眼睛,展现出一幅静谧清幽的画面。开篇的“古寺登临不记秋”,意指在这片宁静的环境中,时间仿佛被遗忘,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安宁。重返寺庙,境物的清幽使得诗人心境愈加宁静。
接下来的“烟笼野色穿窗日,竹引寒泉绕径流”,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烟雾笼罩的景色、竹子引流的泉水,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给人以清新之感。诗中描绘的杜阁和莲堂,分别体现了寺庙的庄重与灵动。杜阁的肃穆和莲堂的妙音,暗示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诗人内心的追求。
最后两句“老僧喜客殷勤甚,冰簟蒲团为我留”,表现了寺庙的热情好客,增强了诗的温情。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寺登临不记秋:在古老的寺庙里登高,已忘记这是秋天,突显出环境的宁静和人的忘却。
- 重来境物更清幽:再次来到这里,发现环境更加清幽,表现对自然的赞美。
- 烟笼野色穿窗日:烟雾笼罩的野外景色透过窗户照进阳光,形象描绘了自然的美。
- 竹引寒泉绕径流:竹子引导着寒冷的泉水流淌,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 杜阁谛观缁侣肃:在杜阁中细心观察,僧侣们显得庄重,展现出佛教的氛围。
- 莲堂时有妙音浮:莲堂中时常传来美妙的音乐,增添了灵性的氛围。
- 老僧喜客殷勤甚:老和尚对客人非常热情,体现了寺庙的友好。
- 冰簟蒲团为我留:在凉爽的竹席和蒲团上为我留宿,表现了对客人的关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笼野色”,将烟雾与景色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如“杜阁谛观”与“莲堂时有”,形成对称。
- 拟人:如“老僧喜客”,赋予和尚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在喧嚣的世俗中寻求内心平静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着宁静和超脱。
- 烟:代表着朦胧和神秘,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竹:象征着坚韧和清新,常与高洁的品格相联系。
- 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自然的流动,带来清凉和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缁侣”指的是:
A. 穿白衣的僧侣
B. 穿黑衣的僧侣
C. 书生
D. 游人 -
“冰簟蒲团”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A. 寺庙的装饰
B. 旅客的休息处
C. 老和尚的座位
D. 诗人的书法作品 -
本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哀伤
B. 宁静
C. 怨恨
D. 激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安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李白的《庐山谣》则以豪放的笔调表现自然的壮美,二者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但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徐伟达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