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寺中有怀 薛能 〔唐代〕
亭午四邻睡,院中唯鸟鸣。 当门塞鸿去,欹枕世人情。 地燥苍苔裂,天凉晚月生。 归家岂不愿,辛苦未知名。
白话文翻译:
正午时分,四周的邻居都在午睡,院子里只有鸟儿在鸣叫。 门前的大雁飞走了,我斜靠在枕头上,思考着世人的情感。 地面干燥,青苔都裂开了,天空凉爽,夜晚的月亮升起。 回家岂不是我所愿,只是辛苦却无人知晓。
注释:
- 亭午:正午时分。
- 四邻:四周的邻居。
- 塞鸿:指北方边塞的大雁。
- 欹枕:斜靠在枕头上。
- 地燥:地面干燥。
- 苍苔:青苔。
- 晚月:夜晚的月亮。
- 归家岂不愿:表达作者对回家的渴望。
- 辛苦未知名:指作者的辛苦和努力不为人所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笔。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在寺庙中避暑时,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夏日炎热的午后,作者在寺庙中静思时所作,通过描绘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和对世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夏日寺庙中的静谧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正午时分的宁静和夜晚的凉爽。诗中“亭午四邻睡,院中唯鸟鸣”一句,既展现了夏日午后的宁静,又通过鸟鸣增添了一丝生机。“当门塞鸿去,欹枕世人情”则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的感慨和对归家的渴望。后两句“地燥苍苔裂,天凉晚月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在夏日寺庙中的所思所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亭午四邻睡,院中唯鸟鸣。
- 这句描绘了夏日正午的宁静,四邻都在午睡,只有鸟儿在鸣叫,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当门塞鸿去,欹枕世人情。
- 门前的大雁飞走了,作者斜靠在枕头上,思考着世人的情感,表达了对世态的感慨。
-
地燥苍苔裂,天凉晚月生。
- 地面干燥,青苔都裂开了,天空凉爽,夜晚的月亮升起,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渴望。
-
归家岂不愿,辛苦未知名。
- 表达作者对回家的渴望,但自己的辛苦和努力却不为人所知,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辛酸。
修辞手法:
- 拟人:“地燥苍苔裂”中的“裂”字,赋予了苍苔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形象感。
- 对比:通过“亭午四邻睡”与“院中唯鸟鸣”的对比,突出了午后的宁静。
- 象征:“塞鸿去”象征着离别和远行,“晚月生”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思考。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寺庙中静谧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归家的渴望和对世态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辛酸。
意象分析:
- 亭午:夏日正午的宁静。
- 鸟鸣:增添了一丝生机。
- 塞鸿:象征着离别和远行。
- 苍苔裂:地面干燥的景象。
- 晚月:夜晚的宁静和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亭午四邻睡”描绘了什么时间段的景象?
- A. 清晨
- B. 正午
- C. 傍晚
- D. 夜晚
-
“当门塞鸿去”中的“塞鸿”指的是什么?
- A. 北方边塞的大雁
- B. 南方的大雁
- C. 城市中的大雁
- D. 山中的大雁
-
诗中“地燥苍苔裂”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地面湿润
- B. 地面干燥
- C. 地面泥泞
- D. 地面平坦
-
诗的最后一句“归家岂不愿,辛苦未知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对归家的渴望
- B. 对世态的冷漠
- C. 对辛苦的抱怨
- D. 对未知的恐惧
答案:
- B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宁静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态的淡泊。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夏夜叹》:与薛能的这首诗相比,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