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龙兴寺 薛能 〔唐代〕 高户列禅房,松门到上方。 像开祇树岭,人施蜀城香。 地遍磷磷石,江移孑孑樯。 林僧语不尽,身役事梁王。
白话文翻译:
高大的门户排列着禅房,松树掩映的门通往高处。 佛像在祇树岭上显露,人们在蜀城施舍香火。 地面上遍布着闪烁的石头,江水移动着孤立的船桅。 林中的僧人言语不尽,身负劳役服务于梁王。
注释:
- 高户:高大的门户。
- 禅房:僧人修行的房间。
- 松门:松树掩映的门。
- 上方:高处。
- 祇树岭:地名,可能指佛像所在的山岭。
- 蜀城:指四川地区的城市。
- 磷磷石:闪烁的石头。
- 孑孑樯:孤立的船桅。
- 林僧:林中的僧人。
- 身役:身体的劳役。
- 梁王:指某个王侯或贵族。
诗词背景: 薛能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涉及佛教题材,风格清新脱俗。这首诗描绘了龙兴寺的景象,通过禅房、佛像、僧人等元素,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僧人的生活状态。诗中提到的“梁王”可能指某个贵族或王侯,暗示了僧人可能承担的世俗劳役。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龙兴寺的静谧与僧人的生活。首两句通过“高户”和“松门”构建了寺庙的庄严与幽静。中间两句通过“祇树岭”和“蜀城香”引入了佛像和香火,增添了宗教氛围。后两句通过“磷磷石”和“孑孑樯”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迁,而“林僧语不尽”则表达了僧人的深沉与超脱。最后一句“身役事梁王”则透露了僧人可能承担的世俗劳役,增添了诗的现实感。
诗词解析:
- 首句“高户列禅房”:通过“高户”和“禅房”描绘了寺庙的庄严与僧人的修行场所。
- 次句“松门到上方”:通过“松门”和“上方”构建了寺庙的幽静与高远。
- 第三句“像开祇树岭”:通过“像开”和“祇树岭”引入了佛像和山岭,增添了宗教氛围。
- 第四句“人施蜀城香”:通过“人施”和“蜀城香”描绘了人们的宗教活动。
- 第五句“地遍磷磷石”:通过“磷磷石”描绘了地面的自然景观。
- 第六句“江移孑孑樯”:通过“孑孑樯”描绘了江水的变迁。
- 第七句“林僧语不尽”:通过“林僧”和“语不尽”表达了僧人的深沉与超脱。
- 第八句“身役事梁王”:通过“身役”和“梁王”透露了僧人可能承担的世俗劳役。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磷磷石”和“孑孑樯”比喻自然景观的变迁。
- 拟人:通过“像开”和“人施”赋予佛像和人们以动态。
- 对仗:通过“高户”对“松门”,“像开”对“人施”等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龙兴寺的景象和僧人的生活,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僧人的超脱,同时也透露了僧人可能承担的世俗劳役,体现了佛教与世俗的交织。
意象分析:
- 高户、松门:描绘了寺庙的庄严与幽静。
- 祇树岭、蜀城香:引入了佛像和香火,增添了宗教氛围。
- 磷磷石、孑孑樯: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迁。
- 林僧、身役:表达了僧人的深沉与超脱,以及可能承担的世俗劳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祇树岭”是指什么? A. 佛像所在的山岭 B. 僧人的修行场所 C. 四川地区的城市 答案:A
-
诗中的“身役事梁王”暗示了什么? A. 僧人的超脱生活 B. 僧人可能承担的世俗劳役 C. 梁王的宗教活动 答案:B
-
诗中的“磷磷石”和“孑孑樯”分别比喻了什么? A. 地面的自然景观和江水的变迁 B. 佛像和香火 C. 高户和松门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描绘了寺庙的幽静与僧人的生活。
-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薛能的《题龙兴寺》:都描绘了寺庙的幽静与僧人的生活,但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而薛能的诗则更注重宗教氛围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
- 《中国佛教文学史》:介绍了佛教文学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