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驾幸五凤楼赐群臣宴坐》

时间: 2025-01-01 15:31:07

黄花灼灼映秋云,圣主临轩赉赐殷。

鼎核珍传仙禁脔,壶浆香借玉泉芬。

渭亭并赋师前哲,戏马登临薄冠军。

日午风回龙衮动,漫漫瑞气蔼氤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花灼灼映秋云,
圣主临轩赉赐殷。
鼎核珍传仙禁脔,
壶浆香借玉泉芬。
渭亭并赋师前哲,
戏马登临薄冠军。
日午风回龙衮动,
漫漫瑞气蔼氤氲。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黄花在阳光下灿烂地盛开,映衬着高远的秋云;圣明的君主亲临宴会,赐予群臣丰厚的恩泽。鼎中美味的珍馐,传说是仙界的佳肴;香醇的酒水仿佛是从玉泉中流出的芬芳。渭水边的亭子里,赋诗的人吟咏着前辈的智慧;骑马登高的欢愉,似乎在追逐荣耀的奖杯。正午时分,轻风拂面,龙袍在微风中轻轻摇动;漫天的瑞气,笼罩着一片祥和的氛围。

注释:

  • 黄花:指的是秋天盛开的菊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
  • 圣主:指的是皇帝,具有崇高地位和权威。
  • 鼎核:指的是古代炊具中的美味佳肴,此处比喻珍馐。
  • 壶浆:指的是酒水。
  • 渭亭:渭河边的亭子,寓意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 戏马:指的是骑马玩耍,表达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 龙衮:古代帝王的龙袍,象征着皇权。
  • 瑞气:象征吉祥的气息,表示国家繁荣、太平。

典故解析:

  • 五凤楼:明代皇帝在五凤楼举办宴会,象征着皇权的威严与荣耀。
  • 渭亭赋:渭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象征,诗中提到的“渭亭”与历史名人相关,代表文化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崇廷,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据其作品可知其为文人雅士,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天,正值皇帝举行盛大宴会之际,表达了对皇权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九日驾幸五凤楼赐群臣宴坐》是一首描绘盛大宴会的古诗,展现了明代皇帝对臣子的宠爱和国家的繁荣。诗中以黄花和秋云开篇,渲染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暗示着丰收的季节和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皇帝的出场与赐宴的场景,珍馐与美酒交融,象征着国家的富饶和文人雅士的欢聚。

诗中的“戏马登临薄冠军”,不仅表现了宴会之上的欢愉,也传达了对功勋和荣耀的追求,显示了文人对历史的思考与自我价值的追寻。最后的“瑞气蔼氤氲”更是将整个场景升华到一种祥和的境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与祝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明代社会的繁荣与和谐,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政治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花灼灼映秋云:用黄花的灿烂映衬秋天的云彩,营造出一种明媚的秋日氛围。
  2. 圣主临轩赉赐殷:皇帝亲临,赐予群臣丰厚的恩惠,突显皇权的威严。
  3. 鼎核珍传仙禁脔:珍馐佳肴如同仙界的美食,形象地描绘了宴会的奢华。
  4. 壶浆香借玉泉芬:酒水香醇,仿佛来自玉泉,增强了宴席的雅致。
  5. 渭亭并赋师前哲:渭亭是文人聚集之地,传达出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6. 戏马登临薄冠军:骑马嬉戏,展现了欢快的气氛与对胜利的渴望。
  7. 日午风回龙衮动:正午的微风轻拂,龙袍在风中轻轻摇动,显示了皇帝的威仪。
  8. 漫漫瑞气蔼氤氲:瑞气缭绕,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珍馐比作仙界的美食,突显宴会的奢华。
  • 拟人:风回龙袍,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使诗歌更加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盛大的宴会场景,表现了对皇权的崇敬和对臣子的恩宠,同时也传达了对繁荣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
  • 圣主:象征着权威与恩泽,体现了对皇权的尊崇。
  • 珍馐:象征着富饶与奢华,表现了宴会的盛大。
  • 瑞气:象征着吉祥与和谐,传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黄花”象征什么?

    • A. 忧伤
    • B. 高洁与坚韧
    • C. 奢华
  2. 诗中提到的“渭亭”代表什么?

    • A. 皇权
    • B. 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 C. 美味佳肴
  3. 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对秋天的怀念
    • B. 对皇权的崇敬与对繁荣生活的向往
    •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梁崇廷的《九日驾幸五凤楼赐群臣宴坐》都以九日为题材,前者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后者则是对皇权的崇敬与宴会的描绘。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抒情,后者则显得宏大与庄重。

参考资料:

  • 《明诗选》
  • 《古诗文欣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