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弱岁早登龙,今来喜再逢。
如何春月柳,犹忆岁寒松。
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
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
白话文翻译:
在年轻时我便展翅高飞,如今再次重逢,心中欢喜。
春天的月光下柳树如何依然青翠,我却仍然想念那寒冷岁月里的松树。
寒食节的烟火在空中升起,笙歌声直达清晨的钟声。
热闹的斗鸡场上,欢声笑语让我羡慕朋友们的欢乐。
注释:
- 弱岁:年轻的时候。
- 登龙:比喻获得高升或成就,来源于“登龙门”。
- 春月柳:春天的月光照耀着柳树,象征生机与希望。
- 岁寒松:寒冷的冬天,松树依然挺立,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
- 烟火临寒食: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吃冷食以纪念先人。
- 笙歌达曙钟:笙和歌声响起,直到天亮的钟声。
- 斗鸡道:指斗鸡的场所,热闹的娱乐活动。
典故解析:
“寒食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为了纪念他而设立。寒食节期间,禁火、吃冷食,体现了对逝去先人的怀念。这一节日与诗中的“烟火”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诗人,出生于湖北黄冈。他与王维齐名,被称为“王孟”。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洒脱,常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孟浩然与好友杨九重逢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融合了对春日美景的描绘与对寒冷岁月的追忆,展现了时光流转中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李少府与杨九再来》是孟浩然在重逢好友时所作,诗中充满了对往日时光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首句“弱岁早登龙”回忆起年轻时的奋斗与成就,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怀念。接着“今来喜再逢”将主题转向重逢的喜悦,构成了全诗的核心情感。
诗中第二联通过春月和寒松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春天的柳树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岁寒松则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样的意象组合,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轮回与坚守。
第三联“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则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生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欢聚与乐趣,亦暗含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最后“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羡慕与渴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节日的热闹,展现了孟浩然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往昔的回忆,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弱岁早登龙:意指年轻时便有所成就,展示了早期的奋斗与成功。
- 今来喜再逢:再度相聚的喜悦,强调友情的重要。
- 如何春月柳:描绘春天的美景,象征生机与希望。
- 犹忆岁寒松:对过去艰辛岁月的怀念,表现出对坚韧精神的向往。
- 烟火临寒食:描绘寒食节的热闹场景,象征着人们的团聚与欢庆。
- 笙歌达曙钟:表明欢庆活动持续到晨曦,展现热闹与欢快的气氛。
- 喧喧斗鸡道:描绘斗鸡场的热闹,暗示友人间的欢乐活动。
- 行乐羡朋从:表达对朋友们欢聚的羡慕,突显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春月柳,岁寒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登龙”比喻成就,生动形象。
- 意象:通过春柳、寒松、烟火等意象,传达丰富的情感与哲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重逢的喜悦、对过去的怀念及对友谊的珍视展开,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月:象征生机与希望,传达出新生的气息。
- 柳:代表柔美与生命的活力。
- 岁寒松: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烟火:代表节日的欢庆与团聚。
- 笙歌:象征欢乐的氛围,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景,也隐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弱岁早登龙”中的“登龙”比喻什么? A. 取得高升
B. 学习知识
C. 结交朋友 -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 A. 今来喜再逢
B. 如何春月柳
C. 犹忆岁寒松 -
“烟火临寒食”描绘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清明节
C. 寒食节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李少府与杨九再来》都是描写友谊与相聚的诗作。王维的作品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孟浩然则在重逢的喜悦中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友情的珍视。两者都展现出唐诗的典雅与深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情景描绘,后者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