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山水图为宝林衍上人作》

时间: 2025-01-06 14:36:07

雨过秋山日欲暾,白云如雪拥山根。

高松浥露和烟冷,迸水穿沙出谷浑。

拟向萝阴缘石径,却寻花片入桃源。

画图应有通神处,他日相从子细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过秋山日欲暾,白云如雪拥山根。
高松浥露和烟冷,迸水穿沙出谷浑。
拟向萝阴缘石径,却寻花片入桃源。
画图应有通神处,他日相从子细论。

白话文翻译:

雨过之后,秋山上夕阳将要升起,白云如雪一般环绕在山脚下。
高大的松树沾着露水,烟雾中显得格外清冷,奔流的水从沙石间冲出,山谷显得格外浑浊。
我打算沿着藤萝的阴影走上石径,却又想寻觅花瓣,进入那桃花源。
画作中应该有通往神秘之处的路,日后我们可以细细讨论这个问题。

注释:

字词注释:

  • :日出、日头的意思。
  • 浥露:浥,意为沾湿;露水。
  • 迸水:奔流而出的水。
  • 桃源:桃花源,指的是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境地。
  • 通神处:指与神灵相通的地方。

典故解析:

  •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形容理想的生活环境,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季高,浙江人,明代杰出的诗人、政治家与军事家。他以诗歌、散文和戏曲见长,并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基隐居时,描绘了秋山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秋山的清新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开头两句通过“雨过”“日欲暾”描绘了秋山的静谧与生机,白云如雪的比喻,增添了诗歌的清新气息。接下来的两句,高松浥露、迸水穿沙,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与变化,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滋润的氛围。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理想境地的向往愈发明显,提到“桃源”这一典故,暗示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探索。“画图应有通神处”则表现出诗人对艺术与现实交融的思考,认为画作中应该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神秘感。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入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过秋山日欲暾:描绘了雨后秋山的清新,夕阳将要升起,象征着新的开始。
  • 白云如雪拥山根:将白云比作雪,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纯净的气氛。
  • 高松浥露和烟冷:描绘松树沾着露水,显得清冷,体现了秋天的寒意。
  • 迸水穿沙出谷浑:奔流的水从沙石中穿出,展现了山谷中生动的自然景象。
  • 拟向萝阴缘石径:计划沿着藤萝的阴影走上石径,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
  • 却寻花片入桃源:想要寻觅花瓣,进入理想的桃花源,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画图应有通神处:认为画作中应有与神灵相通的地方,显示了对艺术境界的追求。
  • 他日相从子细论:未来可以与友人讨论这些思考,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云比作雪,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通过“高松浥露”,使自然景物生动起来。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艺术与神秘境界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山:象征着成熟与静谧的自然。
  • 白云:象征纯洁与理想。
  • 高松:象征坚韧与长久。
  • 迸水: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奔放。
  • 桃源: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桃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理想生活的地方
    C. 一种水果
    答案:B

  2. 诗中描写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答案:C

  3.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冷漠
    B. 热爱与向往
    C. 恐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的诗,表现了自然的清幽与诗人的隐逸生活。两者在对自然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刘基更注重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
  • 《陶渊明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