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兴 其八》

时间: 2025-01-07 22:46:26

秋气虽可悲,秋色亦可悦。

寥寥天宇旷,皎皎县象晢。

雁来山叶红,龙卧江潭洁。

彼美黄金花,含英耀穷节。

佳人不可期,明月圆复缺。

空庭夕阴尽,露草白如雪。

伫立望四方,弥使忧念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旅兴 其八
秋气虽可悲,秋色亦可悦。
寥寥天宇旷,皎皎县象晢。
雁来山叶红,龙卧江潭洁。
彼美黄金花,含英耀穷节。
佳人不可期,明月圆复缺。
空庭夕阴尽,露草白如雪。
伫立望四方,弥使忧念结。

白话文翻译:

尽管秋天的气息让人感到悲伤,但秋天的景色也令人愉悦。辽阔的天空显得空旷,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大地。大雁飞来,山上的树叶变得红艳,龙卧于江潭之中,水面清澈如洗。那美丽的黄金花,含着晨露,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心中期盼的佳人无法再见,明月时圆时缺。空荡的庭院在夕阳下显得冷清,露水打湿了草地,白得如雪。我伫立在此,四处眺望,心中愈加忧虑与思念交织。

注释:

  • 秋气:指秋天的气息,暗示了孤寂与悲伤。
  • 皎皎县象晢:意为明亮的月光照耀,象征着清澈和明亮的事物。
  • 龙卧江潭:形容河流如龙般静卧,暗示宁静与安详。
  • 佳人不可期:表达对佳人的思念与无奈,暗示离别或失去。
  • 露草白如雪:形容草地上积聚的露水,洁白如雪,传达了清冷的秋意。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明月”常常象征着团圆与思念,尤其在秋季中尤为突出,常为文人所咏叹。
  • “黄金花”可能指代秋天盛开的菊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符合诗人对美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字伯温,元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秋季,诗人身处旅途中,感受到自然变化所引起的情感波动。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出一种缠绵悱恻的思乡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旅兴 其八》是一首充满了秋天气息与思乡情怀的诗作。诗的开头便对秋天的气息与色彩进行了对比,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虽然秋气让人感到忧伤,但秋色的美丽又让人心生愉悦。诗中通过描绘辽阔的天空与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接着,诗人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自然的变化,雁群的飞来、山叶的变红、江潭的洁净,展现出秋天的丰收与美好。同时“黄金花”隐喻着生命的坚韧,虽处秋季,却依然灿烂夺目。然而,随之而来的对佳人的思念,似乎打破了这一切的宁静,明月的圆缺象征着人世间的无常与离别。

最后,诗人在空庭中伫立,四望四方,忧虑与思念愈发交织,形成了情感的高潮。整首诗通过自然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人间情感的深刻理解。其间的哀愁与美好相互辉映,形成了诗的独特韵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气虽可悲,秋色亦可悦”:对比秋天的悲伤气息和美丽色彩,表现复杂情感。
  • “寥寥天宇旷,皎皎县象晢”:描绘空旷的天空与明亮的月光,营造出清朗的意境。
  • “雁来山叶红,龙卧江潭洁”: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表现秋天的丰盈与美丽。
  • “彼美黄金花,含英耀穷节”:赞美秋花的美丽,象征高洁与坚韧。
  • “佳人不可期,明月圆复缺”:表达对佳人的思念与无奈,揭示思乡之情。
  • “空庭夕阴尽,露草白如雪”:描绘孤寂的庭院,营造冷清的氛围。
  • “伫立望四方,弥使忧念结”:诗人伫立凝望,心中忧虑与思念交织。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悲”与“悦”的对比,呈现复杂情感。
  • 意象:使用“雁”、“月”、“花”等意象,构建丰富的自然景象。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人情世故的感慨,同时流露出对离别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忧虑,形成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气:象征孤寂与思念。
  • 明月:象征团圆与人间情感的无常。
  • 黄金花:象征生命的坚韧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金花”象征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生命的坚韧
    C. 秋天的悲伤

  2. 诗人通过“明月圆复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离别的思念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秋天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 李白《静夜思》:表达思乡情感与对月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刘基的《旅兴 其八》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前者更多地流露出对人情的思考,后者则更加专注于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