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8 02:4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荡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远相连。 风鸣雨桨初离浦,岸转青山忽对船。 泽国秋高添气象,人家南去好风烟。 步兵何必江东走,自有鲈鱼不值钱。
白话文翻译
广阔的波涛仿佛要触及天空,天空的光芒与波涛的颜色远远相连。 风声和雨声伴随着船桨初次离开港口,岸边的青山突然出现在船的对面。 水乡的秋天增添了壮丽的气象,向南去的人们享受着美好的风景。 步兵何必非要到江东去,这里自有不值钱的鲈鱼。
注释
- 浩荡平波:形容水面广阔无边。
- 天光波色:天空的光芒与波涛的颜色。
- 风鸣雨桨:风声和雨声伴随着船桨。
- 浦:港口。
- 泽国:水乡,多水的地方。
- 步兵:指步兵将军,这里可能指作者自己。
- 江东:古代地名,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 鲈鱼:一种常见的淡水鱼,这里指当地的特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前往寿州的途中所作,描绘了淮山的壮丽景色和旅途中的感受。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壮阔的笔触描绘了淮山的景色,通过“浩荡平波”和“天光波色”等意象,展现了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诗中的“风鸣雨桨”和“岸转青山”则生动地描绘了船行途中的动态感受。后两句通过对“泽国秋高”和“人家南去”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旅途中的美好体验。结尾的“步兵何必江东走,自有鲈鱼不值钱”则带有自嘲和豁达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旅途的满足和对自然的亲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浩荡平波欲接天: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广阔无垠的水面景象,波涛仿佛要触及天空,给人以壮阔之感。
- 天光波色远相连:天空的光芒与波涛的颜色远远相连,形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 风鸣雨桨初离浦:风声和雨声伴随着船桨初次离开港口,增添了旅途的动感。
- 岸转青山忽对船:岸边的青山突然出现在船的对面,给人以惊喜之感。
- 泽国秋高添气象:水乡的秋天增添了壮丽的气象,强化了景色的美感。
- 人家南去好风烟:向南去的人们享受着美好的风景,表达了旅途的愉悦。
- 步兵何必江东走:步兵何必非要到江东去,这里自有不值钱的鲈鱼,带有自嘲和豁达的意味。
修辞手法:
- 比喻:“浩荡平波欲接天”中的“欲接天”比喻水面广阔无边。
- 拟人:“风鸣雨桨”中的“鸣”赋予风声以生命。
- 对仗:“天光波色”与“风鸣雨桨”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淮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旅途的感慨。诗中的自嘲和豁达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亲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浩荡平波:广阔无边的水面。
- 天光波色:天空的光芒与波涛的颜色。
- 风鸣雨桨:风声和雨声伴随着船桨。
- 岸转青山:岸边的青山突然出现在船的对面。
- 泽国秋高:水乡的秋天增添了壮丽的气象。
- 人家南去:向南去的人们享受着美好的风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浩荡平波”形容的是什么? A. 天空 B. 水面 C. 山峰 D. 森林
-
“步兵何必江东走”中的“步兵”指的是谁? A. 作者自己 B. 其他诗人 C. 历史人物 D. 虚构人物
-
诗中的“鲈鱼”象征着什么? A. 珍贵 B. 平凡 C. 稀有 D. 昂贵
答案:
- B. 水面
- A. 作者自己
- B. 平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 杜甫《登高》:通过对高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与苏轼的《赤壁赋》都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旅途的感慨和对自然的亲近,而苏轼的《赤壁赋》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对宋诗有深入的解读。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
- 《张耒诗集》:收录了张耒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张耒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