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时间: 2024-12-29 18:21:17

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

乱阶犹未已,一柱若为支。

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

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
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
乱阶犹未已,一柱若为支。
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
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眼前满目疮痍的情景,见面时感到无比悲伤。动荡的局势仍未平息,仿佛连支撑我的一根柱子也在摇摇欲坠。堆放着的红枣蒸茶,看似花好月圆的时刻,但我却不知道未来的道路将会走向何方。

注释:

  • 疮痍:指伤痕和创伤,形容满目疮痍的景象。
  • 乱阶:指动乱的阶梯,比喻社会动荡不安。
  • 一柱若为支:意指支撑的柱子若都不稳,暗喻身处的境地岌岌可危。
  • 堰茗:指用水坝来制茶,形象地描绘出一种盛情的场景。
  • 不知今日后:表达对未来的不确定与迷茫。

典故解析:

“赤松舒道士”是指道教中的人物,代表着修道的理想和追求。诗中提到的道士,或许是作者对理想的象征,而眼前的悲惨境遇则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出现实的无奈与道德理想的落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著名的僧人和道士,因其诗作中的哲理性与人文关怀而被后人称颂。贯休的诗风常常富含情感,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动乱时期,诗人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理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切感受与思考。诗的开头“满眼尽疮痍”展现了眼前的惨象,既是对社会动荡的直接反映,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接着,诗人用“乱阶犹未已”来强调社会乱象仍在延续,暗示人们在混乱中难以找到出路。

“一柱若为支”则展现了诗人情感的脆弱与无助,仿佛连依靠的支柱都不再坚固,显示出无奈与迷茫。接下来的“堰茗蒸红枣”似乎在描绘一个美好的场景,但与前文的悲惨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表象与内心的矛盾。

最后一句“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更是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困惑与思索,充满了哲理的深邃和对理想道德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满眼尽疮痍:描绘一幅惨烈的画面,突显社会的动乱。
  2. 相逢相对悲:表达见面时心头的沉重与悲痛。
  3. 乱阶犹未已:说明动乱尚未平息,局势依旧不安。
  4. 一柱若为支:隐喻支撑社会的力量也在动摇。
  5. 堰茗蒸红枣:描绘一种看似和谐美好的场景,但实际上隐藏着忧虑。
  6. 看花似好时:表面繁华,实际却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7. 不知今日后:展现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8. 吾道竟何之: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深切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柱”来比喻社会的支撑与稳定。
  • 对仗:如“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递出对动荡社会的深切忧虑与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理想、道德的追求,表现了人文关怀与哲理思考的交织。

意象分析:

  • 疮痍:象征社会的创伤与痛苦。
  • :象征支撑与依靠,反映出社会的脆弱。
  • 红枣:暗示生活的富足与美好,但又与现实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满眼尽疮痍”是指什么?

    • A. 美好景象
    • B. 伤痕累累的景象
    • C. 和谐的生活
  2. “一柱若为支”中“柱”指的是什么?

    • A. 实体的柱子
    • B. 社会的支撑力量
    • C. 诗人的情感支柱
  3.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 A. 充满希望
    • B. 迷茫与无奈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战乱中的苦难,情感深邃,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贯休的诗不同,杜甫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忧虑,而贯休则通过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贯休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