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杂咏一百首·扶苏
原文展示
诏自沙丘至,如何便释兵。
君王令赐死,公子不求生。
白话文翻译
皇帝的诏令从沙丘传来,为什么要释放士兵呢?
国君下令赐死扶苏,扶苏却不求生存。
注释
- 诏:皇帝的命令。
- 沙丘:古代指一个地方,特指秦始皇的陵墓附近。
- 释兵:释放士兵,意味着可能放弃兵权或军事行动。
- 君王:国君,指统治者。
- 赐死:给予死亡的命令,即处死。
- 公子:指扶苏,秦始皇的长子。
典故解析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在历史上因其父的命令而被赐死。此诗提及的沙丘与扶苏的故事反映了权力与亲情的冲突,展示了历史人物在权力游戏中的无奈与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莹,号石庵,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以豪放和沉郁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国家兴亡,深受当时文学界的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之中,诗人借扶苏之死表达对统治者的无奈与对亲情的惋惜,反映了社会的复杂与个人的悲剧。
诗歌鉴赏
本诗凝练而深邃,透过扶苏被赐死的悲剧,展现了历史的残酷与政治的无情。开篇即以“诏自沙丘至”引入,表现出命令的突然与权力的压迫,仿佛揭示了历史的不可逆转。接着“如何便释兵”,反映了诗人对军事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似乎在质疑统治者的决策。
而“君王令赐死,公子不求生”则是悲剧的高潮,扶苏的遭遇让人感到无奈与绝望。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令人反思权力、亲情与生命的脆弱。
这种情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诗人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南宋时期,国家的统一与分裂、个人的忠诚与背叛交织在一起,诗人通过这一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诏自沙丘至:这一句描绘了皇帝的命令从沙丘传来,暗示了权力的远距离和不可抗拒性。
- 如何便释兵:质疑为何要释放士兵,反映了对军事决策的困惑与不解。
- 君王令赐死:直接表明扶苏的死是国君的命令,显示出皇权的绝对。
- 公子不求生:表现出扶苏的无奈与绝望,接受命运的态度。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皇权的冷酷与扶苏的无助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诗中的简练语言与深邃意蕴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权力的无情与个体命运的悲剧,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亲情的惋惜,展现了历史人物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丘:象征着权力的源头和命令的发出地,暗示着皇权的高高在上。
- 兵:代表着军事力量与国家的动荡,反映了权力与暴力的关系。
- 公子:象征着无辜的受害者,反映了个人在历史巨轮下的渺小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诏自沙丘至”的意思是什么?
A. 皇帝在沙丘下
B. 皇帝的命令来自沙丘
C. 沙丘是扶苏的家乡 -
“公子不求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命的渴望
B. 对命运的接受与无奈
C.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扶苏》与李白的《将进酒》在情感表达上存在对比。《扶苏》更侧重于历史的悲剧与个体的无奈,而《将进酒》则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豪情。两者在主题上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历史人物与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