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潴
李群玉 〔唐代〕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因火灾而受到重创的自然景象。古老的岸边陶器被烧毁,高大的林木也被焚烧殆尽。湘江边的火焰如红色的焰火般美丽,然而烟雾却浑浊了洞庭湖的天空。远方的野地上,煤灰飞舞,空中传来震耳欲聋的爆响。地形的变化似乎在暗示着火势的蔓延,令人担心这场灾难会蔓延到祝融的坟墓。
注释:
- 古岸:古老的河岸。
- 陶为器:陶器的制作,暗含被火焚烧的意象。
- 湘浦:指湘江边,湘江是中国著名的河流。
- 洞庭云:洞庭湖,湖面上空的云雾。
- 煤飞乱:形容火灾后,煤灰四处飞扬。
- 祝融:古代神话中的火神,象征火灾的严重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诗歌的细腻与情感表达而闻名。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社会生活,常用生动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吸引读者。
创作背景:
《石潴》创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火灾的频繁发生使得自然景观与人类的生活受到威胁。诗人通过对火灾的描写,反映了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石潴》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表现了火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全诗通过火焰的美丽与烟雾的浑浊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灾难的双重性:既有令人震撼的美感,又有无情的毁灭。诗人在描绘湘江与洞庭湖的同时,也传达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脆弱与依赖。
诗中“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让人感受到火灾的威力与破坏力,仿佛在提醒读者自然的威严与怒火。结尾的“恐到祝融坟”则是对火灾后果的深切担忧,祝融作为火神,象征着火焰的无情,也暗示着人类对火的敬畏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使得《石潴》成为一首发人深思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岸陶为器:古老的河岸旁,陶器被火焚毁,象征着文化与历史的脆弱。
- 高林尽一焚:高大的森林被火焚烧,展现出自然的破坏。
- 焰红湘浦口:火焰的红色映照在湘江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 烟浊洞庭云:烟雾弥漫,使洞庭湖的天空变得浑浊,反映出灾难的影响。
- 迥野煤飞乱:远方的野地因火灾而灰烬飞扬,表现出一片混乱的景象。
- 遥空爆响闻:空中传来的爆响,带来恐惧与不安。
- 地形穿凿势:地形的变化暗示火势的蔓延,给人以不安的预感。
- 恐到祝融坟:最后表达了对火灾后果的担忧,令人心生畏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火焰比作焰火,展现其美丽与威胁。
- 对仗:如“焰红”与“烟浊”,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拟人:火焰与烟雾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火灾为主线,表达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敬畏,同时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脆弱。诗中隐含着对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注,警示人们珍惜与保护自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岸:象征历史与文化的安宁。
- 焰红:代表灾难之美,火焰的热烈与凶猛。
- 烟浊:暗示灾难的后果,环境的污染。
- 祝融:象征火的力量与威严,警惕人类的无知与傲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浦”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湖泊
B. 河流
C. 山脉
D. 城市 -
“恐到祝融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担忧
C. 无奈
D. 愤怒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石潴》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的诗同样描绘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更侧重于社会的苦难与人情的冷暖。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则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对比研究》
- 《李群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