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山天都峰》
时间: 2025-01-01 12:36: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飘然一剑渡晴川,把酒天都已半年。
卅六峰疑云际落,三千寺在树梢悬。
幽林有鸟皆依佛,古刹无花不是仙。
更欲乘槎从此上,直登月殿揽婵娟。
白话文翻译:
轻盈地挥舞着一把剑,渡过晴朗的河流;
举杯畅饮,天都峰已在我眼前半年的时光。
三十六座山峰似乎在云雾中隐没,
三千座寺庙悬挂在树梢之上。
幽静的森林中,鸟儿都依附在佛像旁,
古老的寺庙里没有花朵,似乎不再是仙境。
我更想乘着木筏从这里向上,
直登月宫,揽得那月中美景。
注释:
- 飘然: 轻盈而自在的样子。
- 一剑渡晴川: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秀美的自然景观中,心情愉悦,似乎一剑就能划破晴朗的河水。
- 卅六峰: 指黄山的三十六座峰。
- 三千寺: 指黄山上众多的寺庙。
- 依佛: 依附于佛教,表达一种宁静的信仰氛围。
- 古刹: 古老的寺庙。
- 乘槎: 指乘木筏,寓意追求梦想和自由。
典故解析:
- 天都峰: 黄山的最高峰之一,常被诗人赞美。
- 月殿: 指月亮上的宫殿,象征着美好和理想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丽华,近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蔡丽华游览黄山时,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登黄山天都峰》通过描绘黄山的壮丽景观和作者的内心感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开头一句“飘然一剑渡晴川”展示了作者轻松自在的心境,仿佛在与自然融为一体。接下来的句子描述了黄山的三十六峰和三千寺,形成了丰富的空间感,展现了黄山的雄伟与壮丽。
“幽林有鸟皆依佛,古刹无花不是仙”则引入了宗教元素,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最后两句“更欲乘槎从此上,直登月殿揽婵娟”,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也象征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情感真挚,体现了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欢愉与对人生理想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飘然一剑渡晴川: 以剑比喻自由与洒脱,表现了作者的豪情。
- 把酒天都已半年: 通过喝酒表达对黄山的眷恋,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
- 卅六峰疑云际落: 描绘了黄山的峰峦与云雾交织的美丽景象。
- 三千寺在树梢悬: 体现出寺庙的神秘与幽静,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 幽林有鸟皆依佛: 自然与宗教的结合,鸟儿的倚附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 古刹无花不是仙: 反映了古刹的清寂与神秘,缺花似乎让仙境失色。
- 更欲乘槎从此上: 渴望追求理想,乘槎象征自由与超脱。
- 直登月殿揽婵娟: 追求理想中的美好与纯净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 “飘然一剑”将情感与自然结合。
- 对仗: “卅六峰疑云际落,三千寺在树梢悬”展现了对称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黄山壮丽景观的深切热爱。
意象分析:
- 剑: 自由与洒脱的象征。
- 酒: 享受生活的态度。
- 峰: 自然的伟岸与雄伟。
- 寺: 文化与信仰的象征。
- 鸟: 自然的灵动与宁静。
- 月: 理想与美好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飘然一剑渡晴川”中的“剑”象征什么?
- A. 武器
- B. 自由与洒脱
- C. 争斗
-
诗中提到的“卅六峰”指的是什么?
- A. 黄山的峰峦
- B. 其他山脉
- C. 城市建筑
-
诗的最后一句“直登月殿揽婵娟”表达了什么?
- A. 追求理想
- B. 对现实的逃避
- C. 对传统的怀念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与蔡丽华的山水诗风格相似,但王维更强调禅意与内心的宁静,而蔡丽华则更突出理想与宏伟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美学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