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汉月 其八 极乐梵刹》

时间: 2025-01-01 17:40:56

遍览鹤山山水。

不愧海陬名寺。

禅房花木四时春,谁识个中风味。

浮屠通曲径,知几度踏穿游屐。

一声清磬出云来,到此已忘尘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汉月 其八 极乐梵刹
作者: 李继熙

遍览鹤山山水。不愧海陬名寺。
禅房花木四时春,谁识个中风味。
浮屠通曲径,知几度踏穿游屐。
一声清磬出云来,到此已忘尘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鹤山名寺的游历,赞美了寺庙的自然风光和宁静气氛。诗中提到,寺庙的禅房四季如春,花木繁盛,令人感受到其中的独特韵味。作者在蜿蜒的小路上行走,感叹自己已经多次踏过这条路,一声清脆的磬声传出,仿佛将他带离了尘世,进入了一个极乐的境地。

注释

  • 鹤山:指的是山名,因鹤而得名,象征着高洁与宁静。
  • 海陬名寺:意指海边位置的著名寺庙,突出寺庙的地理位置和声誉。
  • 禅房:寺庙中的修行房间,通常用于静坐禅修。
  • 浮屠:即佛塔,象征着佛教的信仰与文化。
  • 清磬:寺庙中用于敲击的磬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常用于召唤僧众或进行仪式。

典故解析

  • 极乐:源自佛教,指的是极乐世界,象征着极致的安宁与快乐。
  • 忘尘世: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符合道教和佛教的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继熙(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以诗歌和散文著称。他的作品常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轻松的游览时刻,作者在鹤山名寺游览,受到自然风光与禅宗文化的启发,写下了这首抒情的诗作。

诗歌鉴赏

《忆汉月 其八 极乐梵刹》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内心世界的诗篇。诗中以鹤山的山水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名寺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首句“遍览鹤山山水”,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细致观察,这种细腻的感受在后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作者通过“禅房花木四时春”展现了寺庙内四季如春的生机,传达出一种和谐与宁静的氛围。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浮屠通曲径”暗示出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径,强调了修行与思考的过程。最后一句“一声清磬出云来,到此已忘尘世”,则是全诗的高潮,通过清脆的磬声,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对尘世烦恼的超脱,体现了佛教的思想。

整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景象与深邃的哲理相结合,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平和与超然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遍览鹤山山水:游览并欣赏鹤山的自然风光。
  2. 不愧海陬名寺:表达对名寺的赞叹,认为此处的寺庙名副其实。
  3. 禅房花木四时春:描绘寺庙内四季常春的美丽景象。
  4. 谁识个中风味:引发读者思考,只有真正体会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独特韵味。
  5. 浮屠通曲径:暗示通往佛塔的小路,象征着修行的道路。
  6. 知几度踏穿游屐:感慨自己多次走过这条路,体验的积累。
  7. 一声清磬出云来:清脆的磬声仿佛从云中传来,营造了超脱的氛围。
  8. 到此已忘尘世:最终达到一种忘却世俗烦恼的境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浮屠比作心灵的归处,表达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 拟人:描绘自然景物,赋予其生命,使其更具情感。
  • 对仗:诗句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节奏感,使诗歌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表现了对自然与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美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鹤山:象征高洁与宁静,代表自然的纯粹。
  • 名寺:代表宗教与文化的结合,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 禅房:象征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 浮屠:象征着佛教信仰与文化的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哪个地方的景色?

    • A. 鹤山
    • B. 泰山
    • C. 黄山
  2. 诗中提到的“清磬”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食物
    • C. 一种花卉
  3. 诗中表达了对哪种境界的追求?

    • A. 财富
    • B. 名利
    • C. 内心的宁静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体现出宁静的情感。
  • 《登高》:王之涣的诗作,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表达了思乡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受,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与杜甫的作品相比,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对佛教文化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家庭和社会的困惑与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