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时间: 2025-01-04 13:18:03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话文翻译:

戍楼的鼓声使人无法前行,边疆的秋天里传来一声孤雁的鸣叫。
今夜的露水显得格外清白,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我的故乡。
我的弟弟们都已离散,无家可归,不知他们生死如何。
寄出的书信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事还未平息。

注释:

  • 戍鼓:戍楼上敲响的鼓,表示守卫的警报。
  • 边秋:边疆的秋天,暗示着战争与离散的背景。
  • 一雁声:孤雁鸣叫,象征孤独和思乡之情。
  • 露从今夜白:今夜的露水显得格外清白,形容月亮的明亮。
  • 无家问死生:没有家人关心生死,表达了思念与无奈。
  • 寄书长不达:寄出的书信常常无法送到,反映战争带来的通信不畅。

典故解析:

这首诗体现了唐代社会动荡,战争带来的离散与思乡之情。通过对孤雁、月亮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亲人的担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广泛,关注社会民生,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月夜忆舍弟》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流离失所,家人也多有离散,诗中充满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反映了战乱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诗歌鉴赏: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表达思乡情感和对亲人忧虑的代表作。开头两句以“戍鼓”和“孤雁”引入,描绘了一个秋天的边疆,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戍鼓的声音让人无法前行,象征着战争的威胁与生离死别的痛苦;而孤雁的叫声则加强了这种孤独感。

接下来,诗人转向月亮,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故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样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仿佛在告诉他,即使身处异乡,故乡的月亮依旧是最明亮的。

后两句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弟弟们的思念和对家人安危的担忧。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生死未卜,文字中流露出一种无奈和绝望。寄书无望,加之战事未休,诗人对未来的悲观情绪油然而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个身处乱世的诗人对家国、亲人的深切思念,是对那段历史中人们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戍鼓断人行:戍楼的鼓声让人无法出行,暗示战争的影响。
  2. 边秋一雁声:在边疆的秋天,孤雁的声音令人感到孤寂。
  3. 露从今夜白:今夜的露水洁白无瑕,暗示景象清晰、情感真挚。
  4. 月是故乡明:月光照耀着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5. 有弟皆分散:兄弟们都已分散,反映家庭的破碎。
  6. 无家问死生:没有人关心彼此的生死,突显孤独感。
  7. 寄书长不达:寄出的信件常常无法送达,暗示沟通的无望。
  8. 况乃未休兵:更何况战争尚未结束,令人对未来感到绝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戍鼓”和“边秋”,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孤雁、明月、露水等意象,营造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 拟人:将月亮拟人化,表达思乡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与忧虑,表现了战乱对家庭的破坏和个体的无奈,体现出诗人深切的人文关怀与悲悯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戍鼓:象征战争与守护,带来不安与孤独感。
  • 孤雁:代表孤独与思念,传递出离散之苦。
  • 明月:象征故乡的美好与思念之情,寄托着诗人的情感。
  • 露水:象征清晰与纯洁,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戍鼓”指的是什么? A. 守卫的警报
    B. 战斗的号角
    C. 祭祀的乐器
    D. 日出的声音

  2. 诗人对“月”的描写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战争的无奈
    D. 对自然的赞美

  3. 诗中提到的“寄书长不达”体现了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书信的美好
    C. 家人的团聚
    D. 生活的安宁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偏向个人内心的孤独,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
  • 《春望》:杜甫在此诗中则更直接地反映了国家的动乱与民生的苦难,情感更为激烈。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