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时间: 2025-01-04 12:55:24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蝉

作者: 李商隐 〔唐代〕

类型: 五言律诗

原文展示: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白话文翻译:

本来就难以享受丰盈的生活,白白惹恨只为耗费这声音。
五更时分,孤单的叫声似乎要断绝,而这棵树在碧绿中显得无情。
微薄的官职仍在漂浮,故乡的杂草已然平整。
烦请您多多警惕,我也期望全家能安然无恙。

注释:

字词注释:

  • : 高贵或丰盈的生活。
  • : 这里指充实或满足。
  • 徒劳: 白费力气,毫无意义。
  • 费声: 浪费声音,这里指蝉鸣的声音。
  • 碧无情: 形容树木绿得无情,似乎不关心蝉的悲鸣。
  • 薄宦: 微薄的官职,指作者的仕途不顺。
  • : 荒草,杂草。
  • : 警惕,提醒。

典故解析:

  • 五更: 指夜晚五点左右,此时是最静的时候,蝉的鸣叫显得格外孤独。
  • 阮籍: 诗中提到的“薄宦”,与阮籍的经历有关,阮籍因政治原因而不得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蕙园,晚唐诗人,因其诗风细腻、情感丰富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往往带有哀愁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商隐仕途不顺之际,表达了他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与无奈。蝉的叫声象征着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蝉》通过蝉的鸣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开篇“本以高难饱”直接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不满,表面上是在描写蝉的鸣叫,实际上则反映了他对自己仕途的失落与对人生的无奈。接着,诗人用“五更疏欲断”描绘了蝉在寂静的夜晚中的孤独,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凄凉与无情。接下来的“薄宦梗犹泛”,则进一步指出他的微薄官职如同浮萍般无根,内心的失落感愈加明显。“故园芜已平”则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结尾“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更是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对自己家庭的期许,希望家人能在这纷扰的社会中保持清白与安宁。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体现了李商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本以高难饱: 诗人感叹自己的高尚追求难以得到满足。
  2. 徒劳恨费声: 这一切的追求都变得徒劳,只能感到无奈与恨意。
  3. 五更疏欲断: 描写夜深时分的寂静,蝉声显得格外孤独。
  4. 一树碧无情: 这棵绿树似乎对蝉的悲鸣无动于衷,象征环境的冷漠。
  5. 薄宦梗犹泛: 微薄的官职如同浮萍,随波逐流,无根无据。
  6. 故园芜已平: 故乡的杂草已被整理,暗示对故乡的思念与怀念。
  7. 烦君最相警: 诗人向友人发出警惕,提醒他留心周围的环境。
  8. 我亦举家清: 最后表达了希望家庭能够保持清白与安宁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薄宦梗犹泛”将微薄的官职比作浮萍,形象生动。
  • 拟人: “一树碧无情”赋予植物以情感,使读者感受到环境的冷漠。
  • 对仗: 整首诗在对仗工整上表现出色,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出他对仕途失意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蕴含着对友人的关心与家庭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孤独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着生命的短暂。
  • 五更: 夜深的时刻,象征寂静与孤独。
  • 碧树: 象征环境的冷漠与对生命的漠视。
  • 故园: 代表着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商隐的《蝉》属于哪种诗体?
    • A. 七言律诗
    • B. 五言律诗
    • C. 绝句
    • D. 词
  2. 诗中“五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日出时分
    • B. 深夜时分
    • C. 早晨
    • D. 黄昏
  3.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怀念
    • B. 漠视
    • C. 厌恶
    • D. 争吵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商隐的《蝉》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而《登鹳雀楼》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两首诗在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体现了孤独与失落,后者则传达了勇攀高峰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