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
白话文翻译:
听说黄龙戍(守卫边疆的地方)多年未曾解围,
可怜的是闺房里的明月,
长久地照耀在汉家军营。
少妇心中春意盎然,
而她的良人昨夜却无归。
谁能举起旗帜和战鼓,
来为我夺回那龙城?
注释:
- 黄龙戍:指边疆的一个军事防守地点。
- 频年:指连续多年。
- 不解兵:指没有解除军队的状态,意味着战争持续。
- 闺里月:指家中或闺房的明月,象征思乡之情。
- 汉家营:指汉朝的军营,代表国家或军队。
- 少妇:年轻的已婚女人。
- 良人:指丈夫或心爱的男人。
- 旗鼓:指军队的旗帜和战鼓,象征出征和战斗。
- 龙城:传说中的城市,象征着胜利和归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字子华,号梦阮,唐代诗人,出生于江南,曾任官职,后因政治原因辞官,专心写作。他的诗风清新明丽,擅长描写边塞和士人的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乱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战争对家庭的影响,表达了对离别和战争的思考。这首诗反映了士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庭的思念,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与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边塞的战争为背景,展现了士人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开篇的“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直接引入了战争的主题,给人一种严峻的氛围,表现出边疆战事的紧迫与持久。诗中“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通过明月的意象,象征着思念和孤独,表达了战士家属在战争中承受的苦痛与无奈。
接下来的“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则是情感的转折,少妇对春天的渴望与对良人的思念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家庭与爱情的失落感。而最后两句“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则表现出对英雄壮志的呼唤,传达出一种对胜利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战争的无奈,也有对爱情的眷恋,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沈佺期通过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将复杂的情感传达给读者,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黄龙戍:听说黄龙戍的战事。
- 频年不解兵:已经多年未能解除兵役。
- 可怜闺里月:可怜那闺房中的明月。
- 长在汉家营:长久以来照耀在汉军的营地。
- 少妇今春意:少妇对春天的心情。
- 良人昨夜情:良人昨夜的情感。
- 谁能将旗鼓:谁能举起战旗与战鼓。
- 一为取龙城:为夺回龙城而战。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黄龙戍”、“闺里月”等意象,传达了战争与思乡之情。
- 拟人:将月亮拟人化,表现出对家庭的牵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集中在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家庭的思念,表达了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与对个人情感的无奈,展现了一种深切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龙戍:象征战争与边疆的艰辛。
- 闺里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春意: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 龙城:象征着归属与胜利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黄龙戍”指的是: A. 一个城市
B. 一个边防军事地点
C. 一个著名的景点
D. 一个历史人物 -
“良人昨夜情”中的“良人”指的是: A. 朋友
B. 妻子
C. 丈夫
D. 父亲 -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 A. 快乐
B. 忧虑与思念
C. 愤怒
D. 无聊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更侧重于个人与家庭的情感,后者则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了壮志未酬的豪情。两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与意象的运用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