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

时间: 2024-09-19 21:19:09

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

乍惊物色从诗出,

更想工人下手难。

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

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
(唐)张籍

画得江城登望处,
寄来今日到长安。
乍惊物色从诗出,
更想工人下手难。
将展书堂偏觉好,
每来朝客尽求看。
见君向此闲吟意,
肯恨当时作外官。

白话文翻译

这幅画描绘了从江城俯瞰的景象,今天寄到长安。
初见这幅画,不禁惊叹画中的景物竟如诗中描绘的那样生动,
更感叹画工的技艺实在难得。
我总觉得在书堂里欣赏这幅画更为惬意,
每次有朝来的宾客都想要一睹。
看你在这里悠然吟唱的情怀,
难道你会怨恨当年做外官的选择吗?

注释

  • 江城:指长江沿岸的城市,通常是指武汉。
  • 乍惊物色:初见时惊讶于画中物象的色彩。
  • 工人:指画工,强调画作的技艺。
  • 书堂:书房,读书的地方,暗指文人墨客聚集之所。
  • 闲吟意:悠然自得的吟唱情趣。
  • 外官:指在外任职的官员,暗含对仕途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希声,唐代诗人,生于晚唐,卒年不详。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直白通俗著称,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张籍对友人的思念之际,友人寄来一幅画作,激发了他对江城美景的回忆,以及对当年仕途选择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描绘画作之美的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开篇以“画得江城登望处”引入,描述了画作的内容,生动地展现了江城的景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画工技艺的赞叹,使人感受到艺术创作的艰辛与美妙。

诗中“将展书堂偏觉好”一句,流露出对书堂静谧环境的向往,暗示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珍惜。最后两句则通过对友人吟唱情怀的赞赏,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仕途的反思,似乎在问友人是否对当年选择感到懊悔。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既有对美的赞美,又有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画得江城登望处:描绘了从江城高处所见的景色,通过画作传递出这幅美景。
  2. 寄来今日到长安:画作从远方寄至长安,增强了时空的对比。
  3. 乍惊物色从诗出:初见画作时对其生动景物的惊讶,暗示画作之美。
  4. 更想工人下手难:感叹画家的绘画技艺,前后呼应,强调艺术创作的不易。
  5. 将展书堂偏觉好:在安静的书堂欣赏画作更为舒适,表现诗人对文人生活的喜爱。
  6. 每来朝客尽求看:朋友来访时都想欣赏这幅画,显示作品的吸引力。
  7. 见君向此闲吟意:观察到友人在此处的愉快吟唱,表现出对友人的欣赏。
  8. 肯恨当时作外官:最后引出对仕途的反思,暗含对当年选择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画作比喻对人生的感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画作的赞美,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同时也对人生选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唐代士人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城:象征繁华与美丽,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书堂:代表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体现了对文化的追求。
  • 画作:象征艺术的魅力和人生的美好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张籍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江城”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长安
    • C. 武汉
    • D. 南京
  3. 诗人对画工的技艺有何感慨?

    • A. 认为简单
    • B. 赞叹其难
    • C. 不以为然
    • D. 表示无所谓

答案

  1. B. 张籍
  2. C. 武汉
  3. B. 赞叹其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描绘高处美景,表达对时局的感慨。
  • 《夜泊牛津》(李白):描绘夜晚的景致,表现孤独与思考。

诗词对比

  • 张籍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张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