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
作者: 沈端节 〔宋代〕
远树昏鸦闹,衰芦睡鸭双。
雪篷烟棹炯寒光。
疑是风林纤月到船窗。
时序惊心破,江山引梦长。
思量也待不思量。
泪染罗巾犹带旧时香。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树木间,乌鸦在昏暗中喧闹,衰败的芦苇旁,睡着两只鸭子。
雪白的篷布和烟雾中的桨映出寒冷的光亮。
我疑惑是风吹动着林间的细月,映入了船窗。
时序的变换使我心惊,江山引发我长久的梦幻。
思虑也等于不思虑,
泪水染湿了罗巾,仍带着旧时的香气。
注释:
- 昏鸦:指黄昏时分的乌鸦,常象征孤单与忧伤。
- 衰芦:表示衰败的芦苇,暗示秋冬的凋零。
- 雪篷:指船上的篷布,象征寒冷与孤寂。
- 疑是风林纤月:形容月光细腻,似乎是风把月影带到船窗前。
- 时序惊心破:时间的变换令心中震惊与不安。
- 泪染罗巾:泪水浸湿了手帕,表达思念之情。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特别突出的典故,但在描写景物时,常用“月”、“风”、“江山”等意象,自古便有诗人利用这些自然景象抒发情感的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端节,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作品主要以婉约为主,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秋冬的傍晚,诗人乘船游览,感受到时序流逝,思念往昔,因而写下此词,表达内心的惆怅与思念。
诗歌鉴赏:
《南歌子》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怀念。开篇的“远树昏鸦闹”,以昏暗的环境与乌鸦的叫声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着“衰芦睡鸭双”,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冬的萧条与无奈。随着“雪篷烟棹炯寒光”的描写,诗人不仅描绘了寒冷的船上情景,亦透视出自我内心的冷清与孤寂。
“疑是风林纤月到船窗”,这一句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思绪结合,月光的细腻与风的轻盈,仿佛是他对往事的追忆,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几句“思量也待不思量,泪染罗巾犹带旧时香”,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泪水染湿的罗巾不仅象征着诗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也暗示了他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情感。
整首诗不只描绘了外在的景色,更通过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宋代词中对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远树昏鸦闹”:描绘黄昏时分,远处的树木与乌鸦的叫声,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衰芦睡鸭双”:衰败的芦苇旁,两只鸭子安静地睡着,显得宁静而又略带忧伤。
- “雪篷烟棹炯寒光”:船上的白篷和桨在寒光中闪烁,象征着无情的寒冬。
- “疑是风林纤月到船窗”:月影轻轻摇曳,仿佛在风中飘动,映入船窗,暗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时序惊心破”:时间的流逝让诗人感到心惊,暗示生命的脆弱。
- “江山引梦长”:江山壮丽,令诗人思绪万千,梦境绵长。
- “思量也待不思量”:思念与不思念交织,无法自拔。
- “泪染罗巾犹带旧时香”:泪水浸湿了手帕,仍留有往日的香气,显示出对过去的眷恋。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疑是风林纤月”,用风和月的结合来表达人内心的细腻感受。
- 拟人:如“江山引梦长”,将江山拟人化,展现其引发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性,使得情感更加层次分明。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与对往昔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远树:象征孤独、距离。
- 昏鸦:暗示忧伤与孤寂。
- 衰芦:代表衰败与无奈。
- 雪篷:象征寒冷与孤立。
- 烟棹:暗示旅行的孤独与无助。
- 月:象征思念与美好的回忆。
- 泪染罗巾:代表内心的情感伤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远树昏鸦闹”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A. 早晨的宁静
B. 黄昏的孤寂
C. 晚上的热闹 -
“泪染罗巾犹带旧时香”中的“旧时香”指的是什么? A. 新的香水
B. 过去的回忆
C. 现在的情感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排比
B. 比喻、对仗
C. 反问、夸张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沈端节的《南歌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物与情感的结合,而后者则更直接地抒发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