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北门行(一本作出自蓟北门行)》

时间: 2025-01-17 09:11:51

长河冻如石,征人夜中戍。

但恐筋力尽,敢惮将军遇。

古来死未歇,白骨碍官路。

岂无一有功,可以高其墓。

亲戚牵衣泣,悲号自相顾。

死者虽无言,那堪生者悟。

不如无手足,得见齿发暮。

乃知七尺躯,却是速死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蓟北门行
长河冻如石,征人夜中戍。
但恐筋力尽,敢惮将军遇。
古来死未歇,白骨碍官路。
岂无一有功,可以高其墓。
亲戚牵衣泣,悲号自相顾。
死者虽无言,那堪生者悟。
不如无手足,得见齿发暮。
乃知七尺躯,却是速死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寒冷的长河如同石头一般坚硬,士兵们在夜间守卫着。唯恐筋疲力尽,不敢面对将军的责难。自古以来,死者未曾安息,白骨横卧在官道上。难道没有一位有功之人,可以让自己的墓碑高耸吗?亲属们牵着衣裳哭泣,悲声互相顾盼。死者虽然无言,生者又怎能领悟?不如没有兄弟姐妹,能见到年老的父母。才明白这七尺躯体,实际上只是迅速死亡的工具。

注释:

  • 长河:指长长的河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严酷。
  • 征人:指在外征战的士兵。
  • 筋力尽:形容体力耗尽。
  • 敢惮:不敢惧怕。
  • 古来死未歇:古往今来死亡的人从未停止。
  • 白骨碍官路:白骨阻碍了官道,暗示战争的残酷与死亡。
  • 岂无一有功:难道没有人可以被铭记?
  • 亲戚牵衣泣:亲属们因悲痛而互相依靠。
  • 七尺躯:指人的身体,古人常以身高来比喻人的生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战争与生命的无常,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蓟北门行》创作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反映了士兵在战争中的艰苦与无奈,强调了生死与人性的思考。

诗歌鉴赏:

《蓟北门行》通过强烈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战争的悲惨与士兵的无奈。开篇以“长河冻如石”描绘了冷酷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压迫感。接着,诗人将士兵的艰辛与恐惧表露无遗,展现了对死亡的深刻反思。“古来死未歇,白骨碍官路”句,直接指向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悲惨,令人心痛。诗中的亲情描写,尤其是“亲戚牵衣泣”一句,凸显了因战争失去亲人的悲痛,更加深了读者对生命脆弱的感知。结尾以“七尺躯,却是速死具”点明主题,士兵的生命在战争中如同草芥,令人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比生死,展示了人类在战争面前的脆弱与无奈,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与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河冻如石:长河在严寒中冻结,形象地表现出寒冷与艰难的环境。
  2. 征人夜中戍:士兵在夜晚守卫,突显孤独的守护。
  3. 但恐筋力尽:表现出士兵对体力耗尽的恐惧。
  4. 敢惮将军遇:士兵对将军的惧怕,反映出军营的严酷。
  5. 古来死未歇:对历史的反思,死亡是永恒的主题。
  6. 白骨碍官路:死亡的残酷与现实,生者的无能为力。
  7. 岂无一有功:对有功者的渴望,想要被铭记。
  8. 亲戚牵衣泣:亲属的悲痛,增强情感的共鸣。
  9. 死者虽无言:死者无声,但生者的感受依然深刻。
  10. 不如无手足:对比兄弟姐妹的存在,表达对生命的无奈。
  11. 乃知七尺躯:最终领悟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河比作石,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无”字,强调生死的无奈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死亡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悟和对死亡的无奈,展现了士兵在战乱中失去亲人、面临生死考验的沉重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无情。
  • 白骨:死亡与战争的直接象征,暗示无数生命的逝去。
  • 亲戚:人际关系的体现,强调生死离别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河冻如石”意指什么? A. 河水流动 B. 河水结冰 C. 河水清澈

  2. “亲戚牵衣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喜 B. 悲痛 C. 无奈

  3. “七尺躯”指的是? A. 身体 B. 灵魂 C. 生命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探讨人生无常与离别的主题。
  • 杜甫的《春望》:反映战争与家庭的破碎。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曹邺的《蓟北门行》:前者强调享乐与人生的短暂,后者则侧重于对战争与死亡的反思,体现出不同的生命观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唐代诗人传记》